員正路
【關鍵詞】 物理教學;探究性學習;情境;實驗;教學手段;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118—01
新課程標準倡導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讓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情趣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興趣,促進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結合,提高學生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得多。”教師要善于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被問題吸引,自覺地進行思考。教師還可以通過一個故事、一種現象、一次實驗以及一個現實案例,讓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在疑問過程中帶領學生走入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讓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引導,讓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并帶有物理學科特點的科學問題。然后再根據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展提高,進而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在講“力的分解”時,教師首先取一個較大的砝碼放在桌面上,提問:“用一根細線提起容易斷還是兩根細線提起容易斷?”學生齊聲回答:“一根線。”“讓我們來驗證一下。”教師開始做演示實驗。教師先用一根細線將砝碼穩穩地提起,再用兩根同樣的細線提砝碼,細線卻斷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學生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兩根線還不如一根線結實嗎?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此時教師導入新課,學生個個精神集中,很想馬上知道答案。可想而知,這節課效果一定很好。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合適的問題。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學生思考的動力,它能促進學生自覺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依托實驗教學,拓展學生的探究思維
物理實驗是科學家科學研究過程的濃縮和再現,是學生體驗科學發現過程的重要手段,更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載體的基礎學科,實驗法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常言道:“聽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這是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一大特點。物理課堂中的探究實驗是學生主動獲取物理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領悟科學方法的重要學習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以課堂實驗為依托,重視過程教學,加強引導,注意情境的創設,在實驗過程中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思想、情感的同步提高。例如,在學習電磁場內容時,電磁場線可以采用幾種方法進行模擬,如用自制的驗電羽接感應起電機,還可以采用花生油與碎大米的混合物作為電介質,放入到裝有電極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電極帶電,這樣可以使介質邊界處切向分量的連續條件得到滿足。經過演示,使學生明白變化的磁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電場,與此同時電場也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確定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和方向。在這個求證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多媒體可以使用到探究式教學之中,以創設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增加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展開理性思維,以便通過現象發現本質,總結規律。例如,在探究物態變化的條件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隨著四季變化出現的水、水蒸氣、雨、霧、霜、雪等畫面,創設出“水是如何變成水蒸氣的”、“雨是怎樣形成的”、“冬天為什么會出現霧和雪”等一系列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去探究原因。在學生開展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應用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因為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探究內容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可以利用電腦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還可以在網上報名參加課題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探究,并隨時記錄進展情況。
四、注重探究過程大于探究結果
傳統課堂教學大多是輕過程重結果,教師和家長只盯著學生的分數,分數大于一切。現在探究式教學要求徹底改變這一觀念,重在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探究的成果并不是按成績好壞來區別,探究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是否掌握了哪些知識和技能并不是關鍵,重要的是看他們是否能應用所學知識來發現和創造,也就是說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收獲的結果。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