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軟雕塑是以纖維材料為主,藝術家根據一定創作目的的需要結合自己的想法,創作出的具有空間性的纖維藝術品。其形態和纖維“軟”材質的表現語言促進了創作方法的無限可能。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了軟雕塑創作在材料、技法以及展示形態方面的多元化表現。纖維藝術對建筑空間環境有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深厚的藝術語言表現影響著建筑公共空間環境。
關鍵詞:公共空間;軟雕塑;材料;技法;展示形態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5-5312(2018)15-021-02
一、現代軟雕塑的發展現狀
軟雕塑,即藝術家們通過使用“軟”性的纖維材料,使用編織、包裹、纏繞和拼貼等技法,融入自己的想法所創造出的具有空間性的纖維藝術作品。軟雕塑藝術源起于古老的西方壁毯藝術,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傳統纖維藝術受到社會發展、藝術思潮等各方面影響走向多元化,纖維作品由傳統平面壁掛形式發展進入立體式裝置的軟雕塑藝術形式。軟雕塑的表現形態從壁掛形態纖維藝術進行拓展,運用空間來構成,材料和技法上軟雕塑較之以前也有了極大的創新。在傳統纖維藝術作品坐,可選用的材料主要以天然棉纖維、羊毛纖維為主。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造纖維、合成纖維、紙、塑料薄膜等也被人們利用了起來,并賦予這些材料嶄新的藝術生命力。八十年代后期纖維藝術家的思想更加釋放,越來越多的成品材料也進入藝術家的視線。創作中材料的擴充及設計理念的變化,使纖維藝術的創作題材從具象到抽象,表現形式從平面走向立體,實現了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技法上由于軟雕塑的創作材料拜托擺脫了傳統壁掛中經緯的束縛,運用創新的技法如纏繞、盤結、切割、堆砌、拼貼等自由手段,產生了新的視覺效果。
軟雕塑不斷融合各種時代信息并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利用軟雕塑的形式語言進行藝術的創作與探索,這使得軟雕塑展現出千姿百態的面貌??p綴法、粘貼法、包裹法、鏤空法、抽紗法等等甚至是裝置、燈光等都成為纖維藝術的表現方式。
二、纖維藝術與公共空間設計的關聯
城市公共空間,傳統意義上是指城市中的建筑物、植物、道路、溪河、湖泊等圍合而成的公共場所,如公園、廣場等物理公共空間。城市公共空間是由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構成的為公眾服務的開放性場所,具有休閑娛樂、展覽展示、節慶活動、文化教育等多項社會功能。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通過公共空間接收城市的歷史習俗、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公共空間的藝術陳設則是最能表現空間屬性的媒介。
當代纖維藝術是包容性極強的藝術形態,一切既有藝術形式都可以與之產生交集并闡發新的意義。纖維藝術可以使用任何一種軟媒材、任何一種表現手段來呈現所要追求的視覺意圖。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掛,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環境與纖維藝術互動的陳設性纖維藝術等,藝術形式之豐富多彩超出人們的想象。纖維藝術兼具了繪畫和雕塑的表現功能,綜合了平面和立體的形態特征。
同時,纖維材料質地本身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又賦予它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因此它在視覺與觸覺、形式與功能方面不斷給觀者以全新的體驗。正如格魯吉亞著名纖維藝術家基維·堪達雷里所說:“現代纖維藝術效果用筆和紙是難以描繪的?!狈▏目巳R德·列維·斯特勞斯對建筑空間中的纖維藝術品所作的評價:“這是一種治療我們對必須居住的、功能的、功利的建筑的厭惡情緒的極好良藥,它凝聚著深厚的人類手工制作的情感?!爆F代纖維藝術作為空間媒介方式參與公共空間創造具有歷史性研究意義。
三、現代軟雕塑創作技法的多元化
(一)材料的多元化
天然纖維材料(傳統纖維)主要指動物纖維和植物纖維,動物纖維里毛、絲,植物纖維里的棉、麻、竹、藤條和樹枝等都屬于天然纖維。于人類而言,天然纖維材料的親和力是與生俱來的,其自然屬性是其他纖維材料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是天然材料雖然作為傳統的纖維材料,卻仍不斷出現在當代纖維藝術作品中的原因之一。它的可塑性極強,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改頭換面以新的姿態出現。
美國藝術家Sheila Hicks的作品最早掙脫了框架的束縛,并且將各種天然纖維的獨特屬性和自然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波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康諾維茲在1969年展出的大型藝術實體軟雕塑《紅色阿巴康》,在空間中展示了天然材質棕麻的可塑性。中國纖維藝術家谷文達創作的空間作品《聯合國系列》,使用了400萬人的頭發為材料……現代軟雕塑家們擯棄先前材料只能在表面起伏變化的單一形態的觀念,不受任何先入為主的控制,將全新的空間構成意識賦予了纖維材料。
在纖維藝術發展的進程中,軟雕塑一直在不斷地開拓和實驗,對纖維材料的種種可能性及造型的變化進行著持續地探索和嘗試。人造材料如聚酯纖維、尼龍纖維、紙纖維等的大規模使用以及它們與天然纖維的結合,使軟雕塑的創作風格和表現手段上更加豐富多姿。巴西著名藝術家埃內斯托·內圖的個展“攜著我的身體”展中,萊卡尼龍這種人造的聚酯纖維如同藤蔓植物一般,延伸覆蓋著博物館和畫廊的天頂內壁。他的作品直接將尼龍拉伸成“壁板”進行空間內部的整體分割,由半透明感產生的層疊視覺重新書寫著建筑結構的透視。中國軟雕塑藝術家施慧創作的《本草綱目》系列將宣紙和風干的草木結合,兩個系列分別以書本和冊頁這兩種形式呈現,使觀者既能享受到視覺上的詩意美感,更能在視覺背后,產生傳統文化理念的追憶及思考。
除了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如今現成品材料也加入了軟雕塑創作材料的大軍中。在新的創作觀念的主宰下,綜合材料的大量應用及新舊材料結合創造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藝術語言,引起了視覺形象的變革,這將不斷推動軟雕塑的發展,使現代軟雕塑作品給觀者帶來更新穎、更豐富的視覺體驗。
(二)傳統技法的表現
如果說對于纖維材質的認識是把握軟雕塑語言的基本語匯,那么工藝技法則賦予這些語匯以語法和邏輯,以增強纖維材料的表現力。用無數根線條進行的經緯的編織,因為線條的可控性產生了豐富的編織方法,平織、栽絨、簇絨以及鎖經都是編織的工藝制作形式。另一傳統的纖維工藝品種刺繡同樣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就出現的“平針繡”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印染和絎縫等傳統工藝都在現代軟雕塑創作中一直延用。比如中國軟雕塑藝術家施慧作品《歸一》,采用了各種不同的編織方式,制作出11米高的百來根粗細不一的巨繩從展廳的天花板垂掛,“從一根線開始”是她對自己二十多年來纖維藝術生涯的總結和歸納。
(三)現代技法的表現
纖維材料的擴充也使得軟雕塑創作的表現技法更加多元化。比如捆綁、剪切、纏繞、盤結、切割、拼貼等現代技法,每一種的運用都會出現新的肌理效果和視覺效果。不同的纖維表現技法必然產生不同的組織,而不同的組織帶來肌理的多種變化。使作品有了緊密與蓬松、密集與稀疏、光滑與粗糙等豐富的感官效果。美籍華人藝術家郭楨的軟雕塑作品《母親》,采用棉麻布、毛線等材料,以拼接為主要技法,承載著女性主義的藝術主題。中國纖維藝術家任光輝的作品《水墨時光》通過將毛線染色后精細纏繞于樹枝上,毛線漸變產生的虛實濃淡變化使這件軟雕塑作品具有了中國傳統水墨意向。
經緯編織已不再束縛現代纖維藝術,它向著空間自由地延伸,軟雕塑藝術家們大膽的運用各種手法去處理不同的纖維材料,或伸展收縮、或纏繞、或粘貼、或鏤空……使纖維材料原本的自然屬性轉化為新穎奇特的視覺狀態。即使采用相同的材質,經由不同的技法表現也能改變其原有的材料屬性,產生新的視覺效果。
四、建筑空間中現代軟雕塑創作展示形態的多元化
無論是壁毯、地毯或立體化表達的現代纖維藝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勢必對建筑空間環境有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深厚的藝術語言表現影響著建筑空間環境?,F代纖維藝術與建筑公共空間的辯證關系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的特點。
現代軟雕塑創作的材料豐富,不同纖維材料的特性不一,其制作工藝、結構造型以及表現的形式也均不一樣。軟雕塑作品最終在空間的呈現形態也成為了其創作的一部分,確立展示形態也因此成為了軟雕塑創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纖維藝術作品在空間中一般呈現以下幾種形態表達。
(一)懸掛
懸掛的軟雕塑作品在室內空間中可形成多種形態特征,從而營造出一定的氛圍。通常來講,在懸掛狀態下使用的纖維材料需擁有良好的垂墜感,而后依據需要,進行形態、材質、色彩、大小以及造型等的搭配,在空間中產生不同凡響的層次跟效果。在巴西藝術家埃內斯托?內圖“攜著我的身體”展中許多作品都是懸掛的方式展出,他的身體系列作品中,織物垂掛在天花板上,蜿蜒而柔和,纖薄如膚,自然而然形成器官式美麗而神秘的形態。
(二)環繞
這種結構充分利用纖維材料柔韌的特性,采用纏繞、包扎等工藝制作,構成環繞的三維空間。保加利亞的軟雕塑家萬曼先生制作的《作品2011》就是一個典型,用編織技法將整件物體螺旋式呈現在空間的天花板,同時體現出固態與流動性,將虛實空間分隔開來。
(三)支撐式結構
支撐式的結構用硬性材料如金屬纖維或木架作為支撐,而主體造型選用軟性纖維材料。作品主體和支撐物在材料、色彩、造型、肌理上互相對比協調,并將空間分割進行了藝術的弱化。
(四)空間堆積
這是以地面為主要載體的一種表達形式,使用堆積、平鋪或空間延伸等方式展示作品,表現出從地面到作品,再到空間三者的聯系。阿根廷概念藝術家瑪塔·米努欣制作的不穩固、軟綿綿的床墊造就了可愛的雕塑,它們以彩色條紋為裝飾,以堆積的方式在空間中展出,遠看就像一堆棒棒糖,妙趣橫生。
現代軟雕塑藝術在承襲傳統纖維材料的基礎上,創作表現呈現多元的姿態,不斷出現的新的纖維材料和創新技法的啟用,使纖維作品具有彈性的空間表現力,體現出有異于其他藝術種類的視覺審美價值。
纖維藝術在材料、技法、空間展示愈來愈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從傳統的平面表現走向具有空間維度的建筑空間,纖維藝術正向人們傳遞著全新的時代藝術魅力。
★基金項目:此文系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時尚藝術研究中心基金資助項目,項目名稱:《纖維藝術公共空間應用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IFA-2016-09,項目類別:一般項目,項目負責人:崔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