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在方塊大的教室中進行的,教師侃侃而談,學生默默接受。當教師走下講臺,從講授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時,學習的焦點就會轉移到學生的身上。課堂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引導+培訓”的實踐工作坊教學模式,使高職學生可以在高參與感和體驗感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學習。
關鍵詞:實踐工作坊;高職教育;藝術創意設計
1 工作坊實踐教學目的
1.1 工作坊的內涵以及現狀
工作坊,來源于英文名Workshop,指在導師的帶領下圍繞一定的主題,相互學習、交流,共同創造的集體性學習過程。早在包豪斯的教學體系中,創建者格羅皮烏斯就提出應該拋棄純理論知識和單純書本的教學方法,主張藝術與技術、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制度。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充分平衡了教育體系中教學與實踐的關系,采用“雙師制”教學方法,即一名形式導師負責教導學生的理論知識,一名工作室導師負責帶領學生在工作室中實踐學習。這種教育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促進學生在理論與技術雙方面的發展。
日本的匠人也一直運用工作坊模式,比如日本料理界著名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被稱為“壽司第一人”,他對自己制作的作品從食材到成品都極度嚴謹,對待他的徒弟更是嚴厲。很多徒弟堅持不了而離開,但堅持下來的徒弟都成為了出色的壽司料理師。
工作坊模式也一直存在于美國的教育體系中。美國的學校時不時會舉辦由本校教授或邀請的校外專業人士主持的工作坊活動,學生可以自由報名參加。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也會有與展覽相匹配的工作坊活動供參觀者參與體驗。
在中國,社會上開始逐漸開展一些公益或商業性的工作坊活動供大家交流學習,只是還未引入學校的教學體系中。當然,有部分學校正在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坊教學方式。
1.2 高職學生的學情分析
在選擇教學模式前,首先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高職學生與接受本科教育的學生不同,多數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比較差,在課堂上無法長時間集中精神聽講,對于老師傳授的知識,接受能力比較弱,并且無法做到長期記憶,部分學生甚至抗拒學習,認為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還有一些藝術學院的學生專業技能薄弱,并以此作為逃避作業的理由。
1.3 PC藝術實踐工作坊成立背景
針對高職學生特點和培養方案,PC藝術實踐工作坊旨在延長學生課外學習時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藝術創意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為了保證實訓質量,還應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PC藝術實踐工作坊中的PC是Portland Cement(硅酸鹽水泥)的縮寫,此次工作坊以水泥與生活為主題,目的在于彰顯建筑學院專業特色,弘揚建筑學院特色文化,展現我校建筑風貌,實現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并豐富大眾的日常生活,改變人們對水泥的固有觀念,最終實現審美水平的提高與生活品質的提升。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新館是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崔愷院士設計的。圖書館整體由清水混凝土澆筑而成,既體現了徐州地域兩漢文化的厚重、莊嚴,又為建筑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模板。筆者作為工作坊指導老師,由此展開聯想,如何將水泥的粗獷與灑脫完美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如何打破其冷冰冰的本性,如何發揮其良好的可塑性及特殊的材質美感,并不斷思考如何將其打造成令人們耳目一新的藝術品。
機械復制時代下的產品設計,因批量生產而顯得枯燥乏味。工作坊將以手工生產為基礎,突破傳統產品設計模式,探索水泥與創意生活的融合,把生活藝術化,讓藝術生活化,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造力,強化大眾的審美意識,推動創意理念及其成果轉化,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
2 工作坊實踐教學實施
2.1 團隊組成
PC藝術實踐工作坊團隊由作為指導老師的筆者及選拔出的8名學生組建而成,并邀請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老師作為技術指導。其中8名學生分別來自展示設計、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和建筑動畫與模型制作3個不同的專業,跨專業的選擇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拓寬視野。
2.2 實施過程
整體過程分為前期資料準備、頭腦風暴及方案設計、校內外專題學習研討、團隊協助與分工制作和總結展示五個階段。
階段一:
針對本次工作坊活動,制作具體的項目計劃書,并進行多次課題組內講解及討論,組織學生廣泛收集與水泥相關的設計作品方案、素材、模型及影像資料。針對“水泥與設計”這一課題,讓學生們圍繞水泥的特性、水泥的種類、水泥的制作工藝、水泥與不同材質的結合、如何進行水泥創作五個方面進行分組討論。指導老師組織學生對收集到的素材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并召開多次有針對性的主題研討會,可通過微信、QQ、視頻電話等多種方式進行課題溝通與討論。通過對前期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討論,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設計思維與理念。
階段二:
指導老師對項目課題進行講解,引入典型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們前期已對課題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組內討論主要以水泥與創意為出發點,采用頭腦風暴的思考方式,繪制大量的草圖設計方案,并通過3D MAX進行方案細化,最終確定設計方案。在頭腦風暴及方案草圖繪制的過程中,因學生們的專業不完全相同,學生們可通過多專業、多角度、多層次的探尋,進一步明確如何用水泥“碰撞”設計,將水泥從建筑材料轉變為生活中的藝術品,同時,對如何利用水泥的特性進行創意設計有了更多的思考。
階段三:
設計方案確立后,工作坊團隊分成兩個設計行動小組。設計一組赴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進行為期6天的交流學習,設計二組在校內進行遠程學習探究。在指導老師的組織帶領以及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專業老師的悉心指導下,設計一組的成員們逐漸掌握了水泥的調配比例及養護方法。組員們將水泥與沙子按照3∶1和1∶2兩種比例進行調配,并比較不同配比方式下所形成的混凝土的強度。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水泥的凝固時間比較長,從凝固到具備一定的強度往往需要一至兩天,同時,還發現水泥從初期到達到最大強度需要一個養護的過程。養護,即在水泥固化過程中用濕毛巾或噴水器噴水覆蓋其表面,使其一直處于濕潤的狀態,保證水泥成品的最終強度。
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學會了制作模具、翻模與脫模的工藝。水泥在凝固前如同水一般,想要制作何種造型的水泥藝術品,就必須要有相對應、相匹配的模具。對于造型較為簡單的方案,學生們使用PVC材料進行模具制作;對于造型較為復雜且需要反復制作的方案,學生們則先利用雕塑泥制作出原始的泥膏模型,再對其進行翻模,制作出石膏模型或硅膠模型。
將水泥澆入模具,直至其完全凝固,如何脫模的問題也曾困擾組員們。凝固后的水泥與模具內壁緊密相連,如果力量過小,模具則無法順利脫落;如果力量過大,水泥制品則可能出現破損。通過中國美院老師的講解,學生們了解到要想保證凝固后的水泥易脫模,需在將水泥澆入模具前,先用機油涂刷模具內壁,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就是能有效保證水泥與模具的順利分離。
設計一組的師生每天會將學習心得、體會和問題與設計二組進行分享交流。兩組成員有時會對調配水泥、模具制作及翻模流程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有時會對已經設計出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有時會對制作過程中的難點問題進行反復試驗,直至獲得滿意效果為止。
階段四:
由不同專業學生所構成的團隊,其優勢在于弱化了個人主義概念,強化了團隊協作實踐能力。根據指導老師對團隊成員的觀察與了解,每位學生都被分配了具體的工作任務。伴隨分工的不同,水泥設計作品常常因為學生溝通不暢及思維存在差異等問題出現不理想的效果,同時,也存在學生自律能力不足、制作進度慢及行為拖拉等缺乏團隊協作的現象。但是在不斷磨合下,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逐漸變得順暢,多個水泥創意產品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通過將具體工作進行拆分、細化及重新布置,學生們以多方協作的形式圓滿解決了實踐環節中的多個制作難題,其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階段五:
工作坊項目進入收尾階段,所有水泥設計作品已全部完成。對于工作坊項目的成果,團隊邀請校內師生到工作室參觀,并從作品的設計理念、表現手法、造型特色、材料質感等方面作匯報介紹,同時也帶領部分感興趣的師生加入現場制作的行列。
3 工作坊實踐教學意義及成效
值得肯定的是,本次工作坊的順利開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學生們的能力與信心有了顯著提升,具體體現在團隊合作、方案構思、實踐創新等多個方面。通過與工作坊成員的交流,筆者了解到學生們在工作坊的學習中體會到了動手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動力,在不斷的嘗試、摸索和實踐中磨煉了耐心,在小組研討和團隊協作中,學會了交流與合作,每個人都表示希望繼續參加工作坊。
參考文獻:
[1] 朱和平.世界現代設計史[M].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3.
[2] 肖慧.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坊式”教學實踐研究——以“琳瑯”創意藝術工作坊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8(6):112-114.
[3] 杜鵬.從包豪斯的“工作坊”到現代教育的“工作室”——新辦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度的探討[J].藝術教育,2013(11):152.
作者簡介:馮冬(1989—),女,碩士研究生,助教,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傳媒與藝術學院專業教師,研究方向:動畫,數字媒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