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娟
摘要:鋼琴演奏是一門復雜性偏強的藝術,對鋼琴演奏者而言,在彈奏之初,應先對鋼琴曲目作者的創作意圖予以明確,以將所要演奏的音樂作品進行完美呈現。以演奏效果來說,在演奏過程中結構感的存在與否,對音樂作品的展現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在鋼琴演奏教學中,要注重對結構感的培養,對作品機構進行有效把握,從而使抽象音樂可以在聽眾的腦海之中變得生動、具體起來。本文著重探討鋼琴演奏教學中結構感的培養方式。
關鍵詞:鋼琴演奏教學;結構感;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J6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226-01
一、前言
在鋼琴演奏教學中,若想實現對學生結構感的良好培養,則應注重對多元審美教學模式的融入,不斷對學生結構感知能力實施培養,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感悟。同時,還應強化對學生的聽覺訓練,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想象能力,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駕馭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對學生結構感的良好培養。
二、引進多元審美教學
多元審美教學理念,最早是由德國音樂家沃夫岡·羅舍在70年代所提出的,他認為音樂和其它形式的藝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對藝術的塑造、以及分析等為多元審美教學的價值體現。相較于以往的鋼琴演奏教學,多元審美教學形式更為新穎,能夠吸引學生至更為遼闊的藝術空間之上,并以對藝術形式的思考、分析等,促進敘述對音樂藝術的感悟,探尋藝術的一般規律,從而使學生的結構感知能力可以得到切實提升。
美國藝術理論學家勞·坡淋則認為,究根結底,藝術為組織問題,其追求的主要方面為形體與秩序,所有藝術的構成形成都是以結構為基礎。對此,在鋼琴演奏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多元審美教學的引進,以增強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與體驗,激發學生對鋼琴演奏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鋼琴演奏課堂中的主動性能夠獲得提升,從而使鋼琴演奏教學效率也能夠隨之得到提高。
另外,對鋼琴演奏教師來說,在實際教學中,切勿將手指技巧與演奏技巧的教學視為全面教學內容,而是應致力于對學生音樂意識的喚醒,培養學生音樂結構感,使學生能夠在大腦環境中形成較為完整的形象思維,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演奏方式的有效掌握,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總體布局能力。
再者,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對力度、音色等進行正確處理,將音樂元素以特殊方式,融合成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的音樂作品,以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實現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準確解讀,這對于培養學生結構感是極為有幫助的。
三、強化內心聽覺訓練
在鋼琴演奏教學中,教師應提起學生結構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結構能力對自身音樂學習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對自身結構能力進行夯實,從而為學生的音樂學習鋪墊好扎實基礎。而在學生落實對結構意識的構建后,教師就應強化對學生的內心聽覺訓練了,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想象能力以及構建能力等。在這里,內心聽覺指的是通過內心音樂活動,并以想象與記憶的方式,對音樂意象實施構成,使其能夠作為音樂活動的創造性、先導性等因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內心聽覺訓練的強化,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至該訓練之中,促進學生對作曲家音樂作品創作意圖的理解,從而使學生也能夠帶著更為飽滿的情感去進行鋼琴的彈奏。
除此之外,對鋼琴演奏教師來說,在開展鋼琴演奏訓練課程的過程中,切勿采用盲目的訓練方式,在課堂中以自身的主觀思想,隨意對鋼琴演奏知識、及技巧進行講述,這樣不但會抑制學生學習成效的凸顯,還會導致鋼琴演奏教學的滯后性。
對此,在進行鋼琴演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內心聽覺訓練,讓學生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良好聆聽,一方面應多加聆聽經典音樂作品,強化學生對音樂記憶的積累,使學生能夠逐漸建立出自己的聽覺標準。另一方面,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傾聽自身演奏,許多學生在鋼琴演奏練習之中,都不具備良好的聽覺習慣,他們普遍對演奏技巧予以過分關注,而忽視最終所呈現出來的美感程度,使得許多學生在鋼琴演奏學習中,只獲得了初級性的進步,難以再深一步取得進步。在此情況下,教師還應對學生的聽覺習慣進行良好培養,使其能夠為結構感的培養提供有效輔助,從而落實對學生結構感的培養。
四、實施整體布局演奏
在鋼琴演奏教學中,對整體布局演奏的實施也是極為關鍵的。通過整體布局演奏,利于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駕馭能力,推動對學生結構感的有效培養。所以,教師應注重對整體布局演奏的實施,讓學生能夠將音樂理論知識融入至實際演奏之中,從而使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也能夠得以顯著提升。
五、結語
總而言之,若想在鋼琴演奏教學中培養學生結構感,則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吸引學生在鋼琴演奏學習中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對鋼琴演奏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這樣才能夠使結構感的培養得到落實。同時,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自身教學素養,積極引進多元審美教學、強化對學生的內心聽覺訓練等,從而真正實現對學生結構感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