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劉俸伶


摘 要:隨著高校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大學生創新創業成為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創新的重要補充。創新創業活動前期關鍵是獲取機會,通過分析湖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賽案例,本文以機會識別為切入點,系統探討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創業機會形式和發現差異性,歸納湖北大學生創業機會常見識別方式和差異性影響因素。
關鍵詞:湖北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創業機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多,2016~2018年分別有756萬、795萬、820萬。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導向,李克強總理強調“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近年來,大學生創新創業現象普遍,而“互聯網+”創業是熱門和主流之一,綜觀此群體創業成功或失敗案例,可以看到大學生創業除了創業教育、創業環境等外在因素,創業機會識別、創業經驗獲取等內在因素也至關重要。
1 創業機會形式和發現
創業機會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起步階段的關鍵,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對其理解差異較大,但總體上可以歸為2類。一類是認為創業機會是一種客觀存在、暫時未被發現的事實和現象,比如,美國凱思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創業學教授肖恩(Shane)將創業機會理解為客觀存在,需要創業者利用個人能力和擁有的不對稱信息進行獲取;另一類是認為創業機會是一種知識情境,比如,投資學專家威廉·埃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認為創業機會是新產品、服務、市場組織方法等創新整合的一種形式。
不管如何理解,以上兩種觀點都認可創業機會的發現是創業者對環境的分析把握,關鍵是創業者本身內在特性和對不對稱信息的掌握。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教授阿馬爾·拜得(Amar Bhide)對企業家的調查訪談也證實了這一共性。
由于創業機會的顯示程度差異性很大,創業機會來源和發現除了前期搜索分析,還有個人經驗積累、環境選擇和利用等環節,其發現和識別涉及以下基本方面。
2 湖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賽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以2016~2017年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為樣本,該賽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案例評比活動之一,范圍廣、規格高、影響大。參賽項目要求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各領域結合,進行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和模式的創新創業活動。湖北省現有各類普通高校129所,其中部委院校8所、省屬院校104所、獨立學院17所、高職(高專)61所,根據2016~2017年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獲獎名單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總體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以初創型和創意性為主,2016、2017年兩項占比分別高達33.8%和42.3%、55.3%和46.4%,這說明大學生創業熱情很高,多以創意想法為出發點。二是從創業行業分布看,2016年生活產品及智慧應用類占比80.2%,科技類占比5.9%,社會服務類占比7.6%,其他類占比6.3%,2017年為生活產品及智慧應用類占比85.8%,科技類占比5%,社會服務類占比5%,其他類占比4.2%,這說明大學生創業機會和創新點的主要來源是自身生活經歷。三是從創業學校分布看,2016~2017年部委院校、省屬本科院校、職業技術院校、獨立學院占比分別為40.1%和43.9%、36.3%和32.2%、11.8%和12.6%、11.8%和11.3%,這說明創業教育、學校創業環境支持、創業知識準備有較大影響。四是從創業區域分布看,2016~2017年省會城市院校(武漢)數量占比為82.3%、79.1%,非省會城市院校占比為17.7%、20.9%,這說明創業城市提供的環境資源、創業活力等影響很大。
總結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學生成功創新創業的背后是創業機會來源的搜索與創業機會識別影響因素的把握。受學生自身視野、知識積累度、所在學校平臺、所在城市包容度等因素限制,不同高校的學生在創業機會的發現領域及創業經驗上非常一致,但在環境平臺、知識深度、資源支撐方面呈現較大差異,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為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聯網公司輸送優秀畢業生,互聯網公司也和學校共同合作并為學生提供創業平臺扶持、創業培訓。學生創業者的網絡關系及技術團隊容易搭建,武漢市政府創業政策豐富多樣,學生在創業環境支持下很容易快速識別創業機會并走向成功。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首要因素是創業機會的形態理解和發現。
3 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機會識別方式
大學生創新創業機會形態主要是創意型,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發現、需求理解和知識學習中的應用,通過自己的創意改造、創新解決、知識綜合獲取創業機會,機會識別在此過程中至關重要。所謂機會識別,就是指創業者在創業初期能識別創意想法并將其轉變為有商業價值的實踐過程。通過重點比對“互聯網+”創業中學生創意項目的內容和過程,發現他們創新創業中的機會識別主要有創業引導、偶然發現、機會創造三種方式。創業引導型學生是在創新創業教育引導下主動尋找需求問題,經努力思考和判斷后確定創新創業方向;偶然發現型學生是在校園生活和學習中依據個人經歷中的抱怨點及思想出發而產生創業意向;機會創造型學生是利用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課外經營活動經驗,逐漸積累后產生創業目標。不管學生創新創業形式如何,這三類機會識別方式都經歷了機會搜索、評價、開發三個階段。
但與社會創業者相比,大學生在先驗知識、人力資本、社會網絡、政府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和準備遠遠不夠,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因素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外,初創期更重要的是技術、個人特性和知識準備三方面。
一是技術層面,學生創業者沒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基本依賴學校平臺,技術獲取渠道較單一;二是個人特性,學生創業者缺乏對自己、社會的足夠認識,創業警覺性偏弱,多是根據自身偏好來發現和創造機會,創業分析與評價不足;三是知識層面,學生創業者主要依靠學校創業教育及自身專業知識學習,社會管理和實踐經驗較少。此外,創業意向和政府政策對學生創業者的影響也很大。以上幾個方面決定了學生創新創業過程的成功度和參與數量,也印證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樣本數據反映的結論。
4 影響學生創業機會的要素分析
由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創業成功影響因素較廣泛和復雜,本文將從以下幾種創業成功影響要素分析其對學生創業認知和創業意向的影響。
4.1 政府支持
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政府主要扮演了兩個角色。一是倡導者角色,為大學生創業創造有利環境,政府相關部門積極調整政策方針,及時更新產業布局、行業產業發展需求等信息,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幫助學生把握創業方向與市場空間,推動高校創業教育發展;二是扶持者角色,創業初期的資金困境會直接影響和挫傷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政府給予初期創業學生資金和政策支持,如《關于進一步鼓勵高校畢業生在漢創新創業的意見》《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引領三年行動計劃》、武漢大學創業俱樂部等,這些為創業者貸款貼息、營業稅、創業平臺、管理經驗等不足之處提供了保證。而湖北省非武漢地區在這些宏觀環境上相對不足,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本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向和發展。
4.2 技術與體驗
“互聯網+”是跨界、交叉的新興領域,創業者的技術觀點和用戶體驗消費至關重要,需要創業者敏銳捕捉目標用戶的使用習慣和潛在需求,從產品和服務互動中挖掘競爭優勢,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策略,保持較好的用戶黏性和忠誠度,這是“互聯網+”大賽中初創型、創意型創業項目成功的核心要素。
4.3 “互聯網+”創業者特質與團隊
大學生創業者需要具備專業能力、創業知識、生活經驗及技術等多方面特征,這是學生創業者個人特質的體現。隨著高校創業教育的加強,線上與線下打通,學生及時掌握創業理論、知識、相關技能與方法,這也是在2016年與2017年的數據比較中,非武漢市區院校、非部委院校創業學生成功者數量增加的重要原因。此外,創業團隊的構成及其能力會決定創業項目的成敗,從“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的樣本數據看,創業項目金獎和銀獎團隊成員結構、跨學科性、知識素養等方面明顯優于銅獎團隊。
4.4 創業環境與平臺資源
高校及所在城市是大學生的創業支撐平臺,平臺提供了創業教育、創業管理、行業資源、政策支持等管理、技術及資金等多方面的跟蹤指導服務。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近2年的項目中,部委院校和省會城市在數量與質量上優勢明顯的重要因素就是提供了更具競爭力的創業環境與平臺資源,學生創業是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創新活動。以創新創業表現突出的武漢大學為例,一方面打造了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提供了創業教育課程與教材,鼓勵本科生在創業中融入科研項目,另一方面構建了創新創業扶持體系和平臺體系,如固定專項經費投入、校外和校友資源、聘任企業創業導師、創業團隊孵化器、創意產業園、與地方政府及企業建立聯動等,從內到外強化和穩定了大學生創業初期創意想法的展開和實現。
5 結語
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互聯網時代社會扁平化發展的體現,互聯網時代也為大量優秀創客提供了平等機遇,但通過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北省)的案例分析,可以發現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過程中仍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創業機會形態的偶然性、單一性和環境因素(政府、高校、社會平臺)的重要影響,梳理這些因素有助于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準備和反思創業機會開發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洪梁,王可娜.高校眾創空間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17,36(18):253-256.
[2] 張靜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機遇、挑戰及應對[J].大學(研究版),2016(02):26-32.
[3] 劉萬利,胡培,許昆鵬.創業機會識別研究評述[J].中國科技論壇,2010(09):121-127.
作者簡介:劉軍(1982—),男,湖北荊州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環境學院副教授。
劉俸伶(1994—),女,湖北宜昌人,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