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瀟淳 邵信儒 孫海濤 王明爽
摘 要: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對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目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實踐教學培養的策略,以期為地方應用型大學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工程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工科;實踐教學;策略;應用型大學
“新工科”理念于2016年在上海復旦大學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被正式提出。[1]從內涵上看,所謂新工科,是指工科高校為適應和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對傳統的、現有的工科專業進行改造、升級以及適當超前設置的新生和新興工科專業。[2]在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之下,如何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工科人才成為地方應用型大學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主要就目前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進行探討,以期促進地方應用型大學工科專業在培養方案修訂、課程設置等方面的轉型升級,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的工程師人才。
1 目前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實踐教學內容陳舊,與生產實踐脫節
實踐教學內容多為簡單的、驗證性的內容,真正社會上需求的、現代企業需要的內容太少,與地方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要求掌握的知識相差較遠,與“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3]在培養方案的設置及安排上,各實踐環節的內容缺乏系統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1.2 專業實踐學時偏少,教學資源不足
實踐教學的開展需要依賴一定的實訓條件,主要包括實驗場地、實驗設備及專職實驗教學人員。但由于經費及空間條件限制,部分地方區域型高校實驗室資源不足,實驗設備型號老舊,更新緩慢,遠落后于行業企業現行工藝設備。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部分操作性、應用性很強的實驗,學生只能觀摩教師的演示實驗,導致其操作水平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實驗儀器損壞嚴重,設備維修不及時,缺少維修專項資金。實驗室專職管理人員缺乏,管理難度大。實驗設備和實驗實訓室難以實現對學生的全面開放,無法滿足學生操作訓練及創新研究的需要。
1.3 校外實踐環節薄弱
雖然各地方高校依據自身專業特點與相關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了一定數量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但是校外實訓基地數量不足,不能滿足學生見習、實習的需要。大部分校企合作項目只停留在協議上,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實質性合作。部分實踐實訓基地存在生產季節性限制,無法與培養方案設置實習實訓時間對接,能夠真正接收的學生較少。
1.4 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效果不佳
目前的實踐教學考核一般只是依據學生的實習或實訓報告以及日常的考勤情況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定,無法真正體現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缺乏實驗操作的系統訓練,不注重平時過程性考核,習慣于最后考試前的臨時性突擊。教學質量評價方法單一,評價標準不嚴,彈性較大;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環節質量更是難以保證,論文抄襲、編造、拼湊問題嚴重,甚至出現了論文買賣等亂象。[4]
2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策略
2.1 優化培養方案,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應針對“新工科”專業認證要求,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在修訂時應提高實踐教學內容在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并加強實踐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綜合性。實踐教學內容安排應考慮基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方式。基礎性實驗側重培養學生基本專業素養及職業精神,應與理論課程緊密聯系,提升學生動手操作的規范性、安全性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樣性實驗則更加注重與生產實踐的聯系與針對性,內容及項目設置應更多結合企業生產及應用的需要,使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能夠盡快適應工作內容,減少由學校到企業的過渡時間。
“新工科”專業建設標準強調改被動的“教”為主動“學”,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可以采用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將所要完成的抽象的教學內容融匯于某個項目或任務中。以完成項目或解決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具體項目,從而完成教學內容。項目式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有助于強化學習效果。
2.2 加強實踐教學投入,整合實驗室資源
高校應加大實踐教學投入,統籌規劃維修、購置專項投入,及時更新及維修實驗設備;完善實驗室長效建設投入機制。除此之外,應充分整合和利用現有實驗室資源,發揮實驗室的綜合作用力;統籌規劃基礎實驗室建設及相關專業實驗室建設,促進相近實驗室的資源共享。[5]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提高實驗設備的有效使用率和完好率;引入仿真實驗軟件,加強模擬實驗室建設,推進實踐教學的信息化、網絡化發展。
發揮科研驅動式教學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6]通過設置創新實踐類學分,充分調動和提高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的參與度。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發表科研論文等方式獲得相應實踐學分。
2.3 對準崗位,強化技能,加強實踐實訓基地建設
企業是新產品和技術應用的最終實現者和推動者,也是人才培養的最終歸屬。高校應依據企業生產技術需求,制訂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通過共建校企合作課程,聘請校外兼職講師等形式,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到行業生產一線的產品及工藝,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未來職業的定位及發展更加明確。可依托工程訓練中心,通過與企業合作的形式,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搭建校內實訓平臺;并結合卓越工程師培育計劃,使學生在校內就可以體驗真實項目的推進和產品的生產,縮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7]
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方面,可以通過構建“3+1”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聯合及訂單式培養。學生利用3年時間在學校學習基礎知識及專業相關技能培訓后,剩余1年時間則依托企業開展實習及畢業設計工作。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解決學生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之間的矛盾,使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和市場的需求,有的放矢,有助于就業率和企業滿意度的提升。
2.4 建立合理的實踐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在OBE學習產出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新理念的指導下,建立合理的實踐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尤為重要。[8]首先,應完善實踐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除了教師、學生外,還應包含合作企業、家長及社會第三方機構。其次,應完善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僅要考核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還要對學生的工作態度、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價,從而促進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最后,要重視本科畢業設計在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可由高校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和指導,增加應用性或實踐性論文。學生畢業資格和學位的獲得可以是科研型論文,也可以是獲批準的專利、學科競賽作品或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產品。論文設計的多樣性可以充分體現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和區域特色,使人才培養體系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3 結語
新工科專業的要求與發展,既為區域應用型高校工科專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必將引發工科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變革。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應及時把握住機會,審時度勢,結合地方及專業特色,通過多樣化、專業化的實踐教學培訓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職業歸屬感,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之下,培養出“招之能來,來之能用”的高素質工程人才,形成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 “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2] 張鳳寶.新工科建設的路徑與方法芻論——天津大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07):8-12.
[3] 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4] 饒家輝,王宏娟,周虛.推進本科畢業論文模式改革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03):160-162.
[5] 劉莉,李德才.高校實驗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16(18):67-68.
[6] 鄭尚植.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實踐探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6,18(02):132-136.
[7] 謝貞建,唐遠謀,顏軍.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食品分析實驗課程改革[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5):389-390.
[8] 海鶯.基于OBE模式的地方工科院校課程改革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04):37-39.
作者簡介:于瀟淳(1982—),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科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