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華 陳青青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強,當代國際環境下跨文化交際重要性隨之凸顯,文化空缺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阻礙。本文試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型角度,通過電影《刮痧》分析中美文化空缺現象內涵與表象并分析對策。
關鍵詞:文化空缺;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跨文化交際;電影《刮痧》
1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某個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現象在另外一個民族中不存在,從而使源文化向異文化交際者交際的過程中產生信息不對等現象。這種現象引起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難以達到合理、完整的有效溝通,使異文化交際者理解不了、莫名其妙、易于誤解。文化空缺為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造成了困擾,使有效溝通大打折扣。然而,這種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空缺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它是文化碰撞必須面對的問題。
2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式
文化空缺是文化差異性的表現,如何找到一種方式來計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指數?針對這一問題,霍夫斯泰德在20世紀60年代,做了一項大規模的文化價值觀調查,以自己跨國公司在50多個國家的員工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四個不同價值觀維度,它們分別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權利距離、不確定性規避、陽剛氣質和陰柔氣質。隨后,香港中文大學彭邁克教授在1980年增加了華人價值觀調查,豐富了該維度,提出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成為第五維度。這一文化維度模型,把文化差異用排名和得分進行了量化分析,為文化空缺研究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支撐。
表1總結了中美兩國在霍夫斯泰德列出的世界74個國家和地區在五個維度上的得分和排名。
從表1中可以得出,中美兩國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和長期導向-短期導向這三個價值觀層面的文化維度上有較大差異;而在陽剛氣質-陰柔氣質和不確定性規避這兩個價值觀層面的文化維度上排名和得分較為接近,差別相對較小。
3 電影《刮痧》中中美文化空缺的三個維度表現
電影《刮痧》是由鄭曉龍導演執導拍攝的一部關于中國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電影以中國傳統中醫療法“刮痧”作為切入點,講述一個有三代人的中國移民家庭在融入美國生活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和空缺所引發的一系列誤會和沖突,從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無法解釋的困擾。
影片中的文化沖突值得引發我們對中美文化傳播的思考。這里從中美兩國差異較大的三個價值觀文化維度角度(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長期導向-短期導向),對電影《刮痧》中美文化空缺現象進行逐一分析。
3.1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指個人與集體的關聯程度,個人主義是指人與人之間較松散聯系的社會關系,人們更傾向于個人及其核心家庭的利益;集體主義指的是個體融入較為緊密的群體當中,群體為每個個人提供保護以換取個體對該群體的絕對忠誠。中國偏向集體主義價值觀文化,美國則更推崇個人主義。電影《刮痧》中有兩個片段為例:
片段1:
法官:是你給你兒子刮痧的么?
許大同:是的,是我做的。
簡寧:不,不是他。
許大同:(漢語)簡寧,別瞎說!別忘了,我們正在替爸爸辦綠卡。
法官:我警告你,法庭上必須講大家都能聽懂的話。你還有什么要說的?
簡寧:沒有了,閣下。
片段2:
昆蘭:簡寧,剛才大同的父親告訴我,給丹尼斯刮痧的是他,不是大同。
簡寧:(點頭)
昆蘭:那么為什么…為什么他在法庭上要說是他做的?
簡寧:因為他是中國人。
中國集體主義價值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五倫。這種以家人、朋友之間的相互依托關系建立起來的情感式人際關系,呈現出中國式“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注重人情,許大同認為他有“代父受過”的義務,所以在法庭上他毫不猶豫地承擔了責任。但朋友昆蘭,當得知真相以后完全不理解許大同的做法,簡寧只用一句:“因為他是中國人”,說出來文化價值觀差異。
3.2 權利距離
權利距離反映了不同國家對于如何對待地位、尊卑差異帶來的人與人之間不平等關系的看法,是指社會中弱勢成員對于權力分配不平等的接納程度。中國長期封建等級制度以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社會的等級價值觀,屬于權利距離高文化。而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信封人生而平等,屬于權力距離低文化。電影《刮痧》片段為例:
片段3:
許大同:丹尼斯,向保羅道歉!
昆蘭:這不算什么。
許大同:不行,快給保羅道歉。說對不起!
昆蘭:孩子打架一會兒就好,算了吧。
許大同:快說,我數到三:一…二…
丹尼斯:(向保羅吐了一口口水)
許大同:(當眾打了孩子),快說對不起!
丹尼斯:(看著爸爸哭著說)他說你是笨蛋!
爺爺:當面教子背后教妻呀你!
片段4:
許大同:我把你當朋友你卻出賣我,怎么還能指望我和你一起工作?
昆蘭:我只是講了事實,你不該打孩子。
許大同:我為什么打他?為什么打我自己的兒子?
我打他是對你的尊重!給你面子,你懂么?
昆蘭:什么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你打孩子是為了表示對我的尊重?
許大同:不可理喻
昆蘭:你說的什么意思?
許大同:我再送你一句中國成語:道不同不相與謀。
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作為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認為領導和下屬、父親和兒子的不平等關系。父子關系:認為兒子需要絕對服從家長,“當面教子”體現了封建思想中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許大同認為兒子必須向保羅道歉,面對兒子不服的表現采取了當眾打兒子的方式。領導和下屬:是認為下屬應該給上司面子,在與上司有沖突時無論對錯都要認錯。許大同作為昆蘭的下屬,認為自己的兒子打了他兒子,不論對錯與否都要認錯,這才是對昆蘭的尊重。而這些價值觀對昆蘭來講就是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也是他不能理解的原因。
3.3 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
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提嚇著一個國家社會對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體現價值。長期導向強調堅忍不拔,以毅力和恒久忍耐達到最終目的;短期導向強調著眼眼前的利益注重承擔社會責任。
中國文化注重長遠利益,不急于求成;而相反,美國作為新興國家,追求變化和探索新事物,著眼眼前的成敗。從電影《刮痧》中,兒童福利院的律師和控方在勝訴后的一段對話為例:
片段5:
控方:是你對法官撒了謊,孫悟空不是你描述的那種惡魔,你那樣說是有意激怒許大同。
律師:當然了,這是你雇我的原因,所以我們贏了官司。
控方:誰也沒贏這場官司,我們全輸了。
從這一片段來看,控方律師認為贏了這場官司是目標,為了勝利可以不擇手段,這也體現了美國短期導向價值觀。
4 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文化空缺從一定角度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們了解異文化,加速文化理解和融合。電影《刮痧》結尾中,昆蘭通過親身體驗刮痧療法,才認識到“虐童”結論的荒謬性。他通過交流填補了這部分文化空缺,消除了誤解成就了故事的圓滿結局。這說明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要提高文化敏感性,才能從碰撞沖突中達到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 Hofstede,G.,Hofstede,G. J .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 NY:Mc Graw Hill,2005.
[2] Hofstede,G .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1980.
[3] 付珊.電影《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際差異解讀[J].電影文學,2013(16).
作者簡介:張修華(1988—),男,吉林長春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數字影視技術與藝術。
陳青青(1987—),女,吉林長春人,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留學生教育及管理,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