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映垚
摘 要: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里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它是日后鋼琴、歌唱、幼兒歌曲彈唱等課程的入門和基礎課程,教師的職業能力、教法、理念等的運用是教學水平的綜合體現。
關鍵詞:學前教育;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
昆明高級技工學校是昆明市唯一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學校于2011年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多年來,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如火如荼,在科學技術、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當下的國情、學情,教學創新迫在眉睫。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多元教學、創新教學,才能學有所教,教有所成。
1 學生背景
1.1 生源質量不高
我國中職學校的發展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社會認可度不高,生源質量并不理想。以昆明高級技工學校為例,學生群體中有90%以上來自山區、農村,來自縣級以上城區的不到10%,在學校的所有幼教班中,學過鋼琴或聲樂的學生僅有1%左右,由于山區、農村音樂教育的缺失,80%學生不會唱歌,音準存在很大的問題,有8%的學生有音準障礙。這樣的背景對教師的教學和教材的選用無疑是一種考驗。
1.2 學習成績落后
智力水平、家庭問題、自暴自棄、目標缺失、學習方法不當等是導致成績落后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信心和興趣,循序漸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著急地進行專業教學。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在課程中設計音樂、游戲、互動等環節,讓學生產生興趣,之后再開展教學。第二,多讓學生聆聽和欣賞一些經典音樂作品。比如,在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讓學生在溫暖、細致、略帶憂郁的琴聲中體會“月光”的意境,從而去體會鋼琴音色的美妙;在聲樂作品《茉莉花》中感受中國民歌樸素而深情的美,從而提升歌唱興趣;在斯美塔那的交響詩《伏爾塔瓦河》中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弦樂來表達河流的悠長和湍急,以及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的等等。教師只有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音樂的美,他們才能真正熱愛這門課程。第三,建立目標獎懲機制,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最好在課堂上就能完成,并及時進行輔導和評價。
1.3 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越發達,問題也越明顯
21世紀,網絡、游戲、信息鋪天蓋地,學生沒有分辨和選擇的能力,很容易受其影響,導致學生思想和心理的波動大,價值觀搖擺不定,無心上課。他們對手機依賴成癮,對他們來說,“可以不吃飯,但不能沒有手機 ”。所以,除了教學,教師還要傾注更多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
2 多元教學
學校所用的教材是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這套教材符合中職生特點,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但教材并不是唯一,對于學生來說,教法新穎、簡捷、有趣才能讓他們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因此。教師要多種教法并用。比如,在講解節奏理論時使用奧爾夫教具,給學生分組,讓他們去感受和把握節奏和音色的特點和意義,跟著音樂一起聽、學、唱、奏、跳,身體力行地感受音樂,既實用又有趣;在音準的訓練中使用科爾文手勢,讓學生在空間用視覺去感受音高,既形象又有成效,此外利用柯爾文手勢進行和聲訓練和轉調訓練也是大有用處的;教師還可以借鑒合唱訓練的方法來進行教學,為日后聲樂的學習作好鋪墊。總之,教法多樣,把復雜問題簡潔化,讓學生接受和喜歡,就是多元教學的根本宗旨和任務。
3 創新教學
3.1 理念創新
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專業教學層面,要考量學生的實踐性,考量是否和日后幼兒園的教學工作匹配,考慮學生將來的發展。對于學生來說,綜合發展是首要目標,如果適用性不強,就要改變教學理念。只有具備科學新穎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
3.2 實踐創新
實踐創新包括課堂創新和課外創新。課堂創新指教師利用多種媒介、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比如,節奏和音高的高效融合教學,教師先在黑板上寫出幾種節奏型讓學生逐一學習,之后對幾種節奏型進行任意排列和組合,并讓學生快速打出節奏,當學生對節奏掌握得差不多時再加入簡單的旋律,先順序學習,之后再任意排列。這樣的學習就好比在短時間內學習了上百種節奏型和上百次視唱,事半功倍、效果極佳。課外創新是課后學習的延伸和擴充,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機等資源。比如,可以利用手機打卡軟件,布置課后作業,及時監督、查看、批改、評價學生作業;要求學生課后創作和記譜,培養其創造能力等。
在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學生的音樂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如何安排教學內容和進度,怎么克服學生音準這個老、大、難問題,怎么利用好當下的信息和資源來實施教學,怎么讓學生真正地熱愛音樂、熱愛學習,怎么增強教學的有效性等等,都是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哈羅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羅百特·克勞特(美).音樂教育原理[M].曼劉沛,任凱,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 洛伊絲·喬克希(加),羅伯特·艾布拉姆森(美),挨馮·吉萊斯皮耶,弗蘭克·約克,大衛·伍茲(澳).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學[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