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俊 邱葆珍
摘 要:藝術教育注定要以人的生活為基準點,培養目標和方向注定要為社會服務、為區域文化發展服務,繼續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已不再現實。并且大量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區域文化對藝術教育的影響,藝術教育對促進區域文化發展的研究較少。藝術教育與區域文化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通過學校教育、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實踐研究,有利于促進高校藝術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地區文化傳承和藝術的提升。這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藝術教育;區域文化;實踐;文化傳承
1 藝術教育的現狀
藝術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的教育形式,即強調必要的技術創作和藝術表現,又要注重人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2017年5月,習總書記在祝賀中國藝術職業學會時強調要立足自身特點和優勢,站在更高的基點來提高觀念的認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早日實現藝術的中國夢而努力。《2017中國藝術發展報告》中提到2017年以來我們進入了文化藝術產業升級的關鍵一年,總體分析了當前藝術教育的狀況和依然存在的問題,為我們科學地、有效地觀察藝術教育發展提供了視角和借鑒。例如,當前各高校熱門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似乎得到了廣大受眾的認可,有很多學生報考,當問及報考意圖時,更多的學生反映出對區域文化產品升級和文化傳播的興趣,這或許從另一個層面體現了當前區域產品與文化傳播的價值與意義。尤其是國家層面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來,各中小學實行了各種各樣的藝術教育形式,甚至有些學校將藝術教育作為錄取學生的參考因素之一,也可以從各種不同形式的藝術培訓中心招生可以看出這個現象,更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全面發展,以便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
同時,報告指出目前文藝作品缺乏原創性,部分領域的文化產品有待挖掘,“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依然存在。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提出藝術不僅僅是審美哲學上的認知教育或淺顯的藝術技巧,更多的是將兩者結合起來打破純理性的一種概述,而加以實踐的補充和印證。
2 區域文化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區域文化與藝術教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統一于文化育人的實踐過程之中。區域文化作為文化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豐富了藝術文化產品的消費類型,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通過客觀、理性、科學的分析文藝發展規律總的趨勢和要求,是推進藝術教育協調發展的必要步驟和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文化對促進藝術教育結構的優化轉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深挖區域文化的特色,既豐富了藝術教育的內容,又有利于有選擇、有創新性地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增強均衡發展的需求。
高校作為傳承和發展區域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需要將區域文化融入人才培養計劃中,以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精神,使學校教育服務區域文化需求,為區域文化藝術發展乃至為區域經濟發展助力。因此,學校應該讓更多的高校學生深入區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了解區域文化特色,發掘可待開發產品的文化因子,用自己所學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實踐過程,既有利于區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利于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提升興趣。
3 藝術教育促進區域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研發現,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參與區域文化發展的實踐情況并不樂觀,更多的學校僅僅是簡單的或口頭上的宣傳,大而空,未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區域文化特色,不切實際地一味迎合品牌高校的做法,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學生畢業時很難找到社會切入點,離開學校無所適從,畢業即失業,城市里大量藝術教育資源閑置,導致藝術教育資源浪費。再者,老區歷史上有過藝術輝煌,長期被忽略使老區藝術教育、文化發展缺乏時代氣息。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受老百姓甚至教育工作者錯誤觀念的引導,導致大量學生不愿回到地方,對參與區域文化傳承與發展意愿不強,缺乏動力。與此同時,缺乏區域特色的教育難以被區域民眾所接受,難以為區域發展助力。因此,如何改變這種理論與實踐并行無交集、“兩張皮”的現象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如何最高效地將人類的知識催發出來,將兩者有機結合,用更大的力量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
4 具體措施
區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依賴于高校人才的培養,面對區域文化對藝術教育創新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高校藝術教育應該加快轉型,轉變藝術教育的辦學理念,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結合區域文化特色和人文風貌,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化教學資源,確立地方高校以傳承和創新區域文化為歷史使命。以開放引領的心態傳承和創新區域文化,將藝術教育與區域文化有效結合,把傳承和創新區域文化融入人才培養計劃中,以適應區域文化發展的需求。
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僅是簡單的理論型教學,更是一種超越審美可以滿足人類精神世界需求的實踐教學。藝術教育應遵循藝術教育教學的辦學規律,結合區域文化特點,加強藝術教育學科的體系建設,減少理論和基礎課時,增加與區域文化特色有關的實踐教學,構建“高校+區域文化產業+民間藝人”為主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加強產學研的結合,采取項目管理辦法,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相關文化產業的實踐。
陜西省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承載著近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深處中國腹地的欠發達地區,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后發優勢,尤其是陜西提出建立國際化大都市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依托高校建立相應的社會實踐基地,比如陜西省在部分學校試點開展的“四進課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機遇,也為區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實踐基礎和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 梁冰.文化產業發展與高校藝術人才培養關系及途徑[J].大舞臺,2012(9).
[2] 劉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邁上新臺階[N].陜西日報,201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