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軍
摘 要:通過分析學生的特點,筆者發現目前課程設置存在不足,提出貫通基礎造型能力學習與藝術史思想觀念學習的課程設置。學生經過高考補習班的強化培訓考進高校,能力單一,缺乏基本的美術史審美素養,目前造型實踐與美術史理論課程設置相互分離。針對這個問題,對設計專業的素描、色彩課程的教學內容方面進行改革,把造型基礎訓練的素描色彩課堂寫生改成對美術史的經典大師作品的臨摹學習。
關鍵詞:學生特點;課程設置;造型能力;審美能力;美術史;聯系
1 教學設置與學生情況分析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是西南地區的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搖籃,作為合格的設計人才,必須具備實踐能力及理論認識、審美判斷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一年級的基礎專業課程設有素描、色彩,具體授課內容為課堂靜物寫生,通識基礎有美術史課程,內容為公共課美術史知識講解。
筆者在設計學院基礎部從事教學,通過對設計學院和其他院校的了解,筆者發現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隨著專業分科越來越細化,學生們缺乏對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必要了解和興趣,設計學院的學生越來越不關心純藝術專業,知識單一。
第二,具體教學內容設置仍然比較陳舊,學院為所有設計專業一年級學生設有素描、色彩課程,以解決學生造型基礎問題,具體為課堂靜物寫生。
第三,美術史課程作為知識性課程,對實踐專業的同學缺乏吸引力,實踐課程與史論課程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
2 教學改革的具體問題
美術史不就是由無數的實踐構成的嗎,如何在造型基礎訓練課程中有效加強與美術史理論知識課程的聯系?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研究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那么畫什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因此,實踐類課程具體讓學生們畫什么就非常重要,然后才能去教他們怎么畫、怎么提高能力。
第二,怎樣才能更好地達到造型基礎訓練的目標?再好的愿望都要通過具體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來達到。
第三,如何能更好地在造型基礎這樣的實踐課程中聯系公共課中的美術史課程?
在現在已經有的、相對合理的教學體系結構下,有必要把素描、色彩課程改成造型基礎課。對傳統課程進行整合,對以前課程中主要知識點進行提煉,以知識點和能力訓練目標作為課程名稱,取代以前以繪畫材料、表現手段來劃分的素描、色彩課程,具有更強的合理性。這樣就打破了材料的限制,強調突出了能力訓練目標,也涵蓋了更多內容,如對造型藝術發展演變歷史的理解。
3 教學改革的實施情況
基于教學現狀及學生背景,在現有的、相對合理的教學體系結構下,筆者從2015級開始,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一年級第一學期的素描、色彩造型基礎課做了如下幾點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改變原來的課程內容,把課堂寫生換成對經典大師作品的臨摹學習,掌握他們的風格特點后,讓其自行外出拍攝照片再進行轉換學習,進一步體會大師的造型及風格特點。學生們可以直接向歷史上最好的大師作品學習,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時加深對美術史的理解,特別是對經典作品的學習,也直接提高了學生們對畫面構成、色彩的運用及審美能力,課程內容也讓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
課程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造型基礎課程時間為8周,128個課時,首先把課程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不同歷史階段的經典大師作品進行臨摹,二是在掌握大師的風格特點后,再用到自己拍攝照片的繪畫上。比如,首先對美國當代畫家卡茨的作品進行搜索、了解,選出經典作品進行臨摹學習,再用卡茨的風格畫自己拍攝的照片。
第一,在具體課程內容上,改變以往的室內靜物寫生做法,要求學生根據美術史,階段性地選擇經典畫家的經典作品加以臨摹,特別是當代美術史中的重要作品,體會不同時期、不同大師的風格特點,了解造型方法、色彩使用、造型演變的歷史。繪畫材料仍然用考生時期就掌握的水粉顏料,雖然繪畫材料沒變,但對象由簡單的考生時期就已經畫膩了的靜物換成了經典名畫,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第二,在臨摹實踐練習的同時,在課堂上對美術史經典作品,特別是現當代繪畫藝術作品加以分析討論,提高學生造型能力的同時,加深其對美術史的理解,并使其了解到更多富有創造力的藝術作品。此外,學生還學會了更好地通過網絡進行學習,了解更多的藝術網站。
第三,組織學生觀看系列大師紀錄片,如《藝術的力量》系列,對卡拉瓦喬、達·芬奇、倫勃朗、梵高、畢加索、羅斯科等杰出藝術家的作品及生平進行深入了解。
4 教學改革達到的教學目標
課程改革后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鍛煉學生基礎造型能力的同時,加深其對美術史的理解,切身體驗造型藝術的發展演變,感受不同造型風格特點的藝術趣味,更好地掌握轉換借鑒的學習方法,造型能力與思想觀念同時得到提升,對于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的低年級學生而言非常有意義,為其將來的專業設計學習儲備了更豐富的資源,為打通設計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關系埋下了一顆種子。
參考文獻:
[1] 庹光焰.設計造型基礎1[M].重慶出版社,2008.
[2] 魏捍紅.設計造型基礎2[M].重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