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美育的主要途徑。教學中要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動機,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情感教育是眾多教學方法中較好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從情感教育出發,對這種教學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重點闡述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情感教育
情感與美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大一方面表現在美術對情感道德的重要影響。魯迅曾說,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能夠在促進人的道德教育以及道德提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通過美術課堂活動,學生可表露內心想法,增強動手能力,實現自身修養的提升,進而實現美術教育效果的強化。
1 通過美術教學豐富學生的情感
美術教育也是開展德育的重要途徑,美術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道德感和人生道德感。課堂上,以娛樂的形式傳授知識,在小學美術教輔材料中,每個圖畫中都蘊含著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例如美術教材中的家鄉美景、媽媽慈愛的面龐、老茶館、各種珍稀動物等等,都是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和感恩的道德品質的情景教學案例。教師通過在課堂上的著重點撥與引導,充分發揮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職能,使學生的獲得更多的情感教育。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入其境”“會其意”,逐步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體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2 通過師生交流,體現情感教育
新的教學大綱要求教師摒棄原有教學模式的沉寂式教學,轉而同學生形成有效的溝通,構筑師生平等的互動平臺。例如,小學美術《茂密的花》一課,課程宗旨在于使學生形成對顏色的掌控,進而激發學生對顏色形成一定的感悟,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水平。倘若單純以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師把全部顏色羅列出來,繼而逐一論述每種顏色的使用場合,此種教學模式既會讓學生對美術教學提不起精神,又會造成美術教學收效甚低。然而,倘若師生之間能形成有效互動,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教學,就會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以“百合”為出發點,向學生發問:“同學們見過百合嗎?百合有什么特點?百合的主色是什么色系?為什么是白色的?為什么它的名字叫百合?”此刻,學生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最終獲得答案。教師繼續向學生發問:“通過‘百合,你們有怎樣的精神收獲呢?”學生首先想到百合的顏色與造型,百合常常使用在純潔、清新的場景。隨后,教師能夠十分順利地論述其余顏色的使用場合和意義。比如,紅色代表熱情、歡樂、喜慶;綠色代表生機、生命力等。這種師生之間的問題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發問將學生充分調動起來,能使學生同教師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
3 通過情境教學體現情感
小學美術教育不可局限于原有的教學理念當中,即教師只管傳授,學生只管接收,此種教學方法不夠多元化,教學形式乏味,很難實現對學生熱情的激發。反之,倘若教師在美術教育中融合多元化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同美術作品更加緊密地接觸,可明顯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給樹爺爺畫像》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構建有趣的教學情景。第一,人類對樹十分熟悉,并且樹的高矮、品種、大小各不相同。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樹的這些特征讓學生回顧生活,并展開想象,將自己內心的樹的模樣繪于紙上。此刻,教師發現學生所畫的樹各種各樣,有的是入春時節的小樹苗,有的是入秋時節的落葉樹,有的是入夏時節的茂盛樹,形成了對樹的初步認知。第二,教師將學生由回顧生活引入教學,開始《給樹爺爺畫像》的關鍵講述,即講述怎樣繪制線條,從而呈現樹爺爺的年代感和滄桑感。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游戲環節,從而強化學生對線條的感悟。第三,開展拓展學習,帶領學生思考,通過對樹爺爺的繪制,聯系環境保護等內容。例如,有的學生畫出來的“樹爺爺”面露喜悅,代表環境狀況良好;而有的學生畫出來的“樹爺爺”面露悲傷,代表環境狀況堪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生活情境將美術教學與美術知識有效地聯系起來,使學生主動融入美術教學,幫助其獲取基本的美術知識。
4 通過手工活動體現情感教育
小學美術離不開手工環節的輔助,手工環節能夠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實踐操作技能。在手工環節,小學生既能夠做出個人喜歡的人物、玩具以及工具,還能夠依照教師的要求展開想象,制作出多元化的物品,呈現心中的感悟和感情。例如,在《一種奇特的臉》的美術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利用揉、壓以及捏等手法,把陶土變為一張奇特的臉。第一,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播放有特色的臉的視頻片段,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心中對奇特的臉形成一定的理解。第二,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利用各種手法呈現出奇特的臉,并以各種色彩和裝飾使奇特的臉更加豐富。第三,帶領學生開展作品展示會,學生之間相互分享創作心得。此后,教師拿出學生的作品同民間藝術臉譜比較,使學生看到民間藝術的美之所在。手工環節將民間藝術和民族氣概等內容融合其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水平。
情感教學在美術教育中的實踐對審美水平的提升具有直接作用。在美術教育中,教師應當有效利用教學材料、教學語言、教學方法、教學板書以及教學氛圍當中的美的元素,為學生提供持續性的美德傳遞,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從而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與此同時,把美術學科同各學科有效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豐富的情感教育,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人格得以完整。
作者簡介:劉也(1992—),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安工程大學設計藝術學專業,從事小學美術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