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往今來,師德修養和教師幸福感的關系,在教育界一直被討論。從倫理學出發,師德與幸福感是有機統一的,并且師德修養應該成為提升教師幸福感的必經之路。具體來說,應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教師個體與教育事業的關系;二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三是教師與其自身人格塑造的關系,從而真正做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關鍵詞:師德修養;教師幸福感;提升途徑
在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經常會被問:“你幸福嗎?”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在漢語中的解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所以,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是一種正能量的積極情緒,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更是文化的。那么,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就是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內在潛能得到自由釋放,并且隨著教學時間的增長,始終對本職工作保持初心,并從中感受到持續的快樂和滿足,是一種高層次的情感體驗。
師德,指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教學工作所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范疇的綜合,是教師職業操守修行的目標和方向,是教師的靈魂。師德修養是指教師為適應教育工作的需要,根據教育倫理的基本原則、規范和范疇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進行的一種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動,以及經過鍛煉改造而形成的教師道德品質及其達到的道德境界。
亞里士多德曾說:“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而教師安身立命的根基就是德性。“德性是事物最優越的潛質,是智慧和道德的統一,是人受稱贊的品質。”為此,要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必須加強師德修養。除了遵紀守法、積極提升職業技能、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還需要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一、 處理好教師個體與教育事業的關系,做到愛崗敬業
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事業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這是對教師勞動和教育事業的認同和贊美。作為傳承教育事業的主力,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之社會責任,這正是社會對教師職業投以敬仰的根本原因。教師的職業性質決定了其個體道德價值的取向和實現,必須服從服務于社會道德價值的總體方向和任務的目標。看一個教師是否健康成長的重要標志,就應該是看其是否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他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的師德規范。
所以,為了實現教師的個體人生幸福,首先就是要從根源上熱愛教師這份職業,在不斷的實踐中,加深自己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從而以此為基礎,才能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才能有克服重重困難的力量,才能在工作中體驗到無窮的快樂,才能培養出有幸福能力的人。
二、 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做到教書育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條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僅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更是國家對提升教師職業道德做出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做到“亦師亦友”。教育是一項長期而曲折的任務,它不僅要求教師長期堅守在教育陣地上,更要求老師有一顆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架起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學生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只有做到心與心的溝通,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所想所做,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其平等的交流,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其次,要做到“教學相長”。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相互學習、相互成長和相互成就的關系: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過程中,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視野也會因不同的受教對象,而得到提高和升華;正如唐朝韓愈的《師說》中所提到的:“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以年齡的大小來評判學識的高低,有可能學生在某些方面比老師知道的要多。
三、 處理好教師與其自身人格的關系,做到為人師表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如是說。所以,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思想,完善學生的人格。教師的高尚德行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學生,學生的理想信念無形中受到教師崇高人格的啟迪。教師積極的情感意志和人格行為,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起著良好的導向作用。
為此,教師要堂堂正正做人,表里如一。首先要認真學習,以教師職業道德等科學理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明確方向,不偏離“為人師表”這一核心目標,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同時,在心靈深處不斷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在教學實踐中,要以身作則,勇于自我批評,能很好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做到“兼聽”,用“虛懷若谷”的精神、高尚的情操,教育影響學生,使之成長成才。
綜上所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教師只有在不斷提高自身師德修養的過程中才能不斷體驗到學生對教師的崇拜,“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感受到教師的幸福和快樂。
參考文獻:
[1] 王海彪.師德修養與教師幸福的關系探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4(12).
[2] 吳安春.德性教師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戴明麗,王興文.教師成長應處理好幾個關系[J].貴州教育,2002(6).
[4] 左樹靜,劉印川.“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淺談高校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7).
作者簡介:賈如英,廣東省廣州市,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