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璘
【關鍵詞】 語文教學;創新教育;觀念;
教材;方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9—0046—01
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給予革新,或是創造出前所不曾出現過的。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把創新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改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1.激發學習主動,挖掘創新潛能。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提出了“十性”,其中,“自主性”和“開放性”可以說是創新思維能力或者創新教學方式的要點。挖掘學生自主思考優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激勵學生大膽創新。所以,教師必須抓住一切時機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開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動學習、主動思考。
2.激發學習興趣,喚醒創新意識。教師應不斷創設富有變化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營造興趣氛圍,不斷推動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死海不死》一課時,師生共同討論死海不死的原因,從中進行科學分析,要求學生在課后做一些有關的浮力試驗,看看水中鹽分增多后,浮力有何變化。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上感受試驗的不同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創新的濃厚興趣。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改就是要改革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首先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構建“既專又博”“一專多能”的新知識體系,挖掘開放的綜合課程資源。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積累,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其次,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認真研讀教材,重組教材內容,樹立“用”教材而不是“講”教材和“學”教材的觀念。只有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用“活”了教材,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相聯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真正“活”起來。再次,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多層次、多角度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最終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是鼓勵觀察,促進聯想。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促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的始發因素,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要使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產生聯想,通過聯想實現創新。
二是增強直觀,展開想象。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是人類社會的希望。初中生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維。因此,我們必須依據學生的特點,結合課文中的一些神話、科學幻想故事,充分運用幻燈、投影、圖片、音像設備、電子計算機等各種教學媒體,進行直觀形象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想象的基礎和豐富的想象素材,讓學生盡情地去想象。
三是減少統一,鼓勵求異。過去語文教學中“統一”的東西太多,字詞理解要以字典為準;提練中心要以教參為準;回答問題要以教師的教案為準等。實際上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獨立創新的自由,對學生有百害而無利。因此,我們要允許求異,鼓勵質疑。
四是突破定勢,實現靈活。傳統教學方式是以講授式、問答式為主,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完全局限在教師設計的瑣碎問題之中,學生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可大膽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如自讀提問方式、分組討論方式等,甚至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會中,去感悟、去尋找靈性。
四、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淡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因此,教師應廣泛開展語文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一是明確主題,開展讀書活動。二是舉行辯論大賽,讓學生思想的火花在撞擊中迸射,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辯論中得到鍛煉。三是積極為學校網站投稿,盡量發表自己的佳作。讓學生自己體會成就感,這種自由的形式正為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繽紛的舞臺。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提高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語文的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