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英
【關鍵詞】 小學語文;心靈觸摸;設計;
教學主題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9—0102—01
《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提到:“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點”,“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感悟成了新理念下語文閱讀教學活的靈魂。閱讀教學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會語言文字蘊涵著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語言、感受文字,從而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通過感悟和文本息息相通,比如問題的設計,是否可以更多地從情感角度來考慮?
教師備課時一般都是圍繞著課后問題來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題目。如,三年級下冊《七顆鉆石》,討論問題: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抓住水罐的幾次變化,梳理文章線索,是很多教師講解這篇課文用的方法,但用變化來引導學生學習,無法讓學生真正做到“披文入情,情動辭發”。有一位教師換了一個角度來設計主要問題,同樣也梳理了水罐的幾次變化的線索,但是卻很好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她設定的統領全篇的關鍵詞為“神奇”。
一、初讀課文,感知神奇
讀文提示:自由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讀完后想一想: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神奇)
(讀文,學生解答,教師相機板書)
二、細讀課文,感受神奇
教師啟發:這是一個神奇的故事,希望這個神奇的故事也能帶給你們神奇的力量,敢接受挑戰嗎?
1.默讀課文,劃出讓你感受到神奇的句子,讀一讀。(相關內容在大屏幕呈現)
2.交流,指導朗讀。
①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
(竟:出乎意料。請你試著讀出這份“沒有想到”。)
②她以為,水一定都灑了,但是沒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著,罐子里的水還是滿滿的。
③當小姑娘再拿水罐時,木頭做的水罐竟變成了銀的。
(能說說你的感受嗎?)
④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變成了金的。
(一瞬間:一眨眼,形容時間很短。通過動作,理解“一瞬間”。)
⑤這時突然從水罐里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鉆石,接著從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
(有了這一股巨大的水流,地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想一想,沒有水的干旱情景,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學生自由表達。)
⑥那七顆鉆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
三、復述課文,講述神奇
教師:同學們,現在你們可以根據老師的板書將這個故事講出來嗎?先試著練一練。
(自由練說。同桌說。指名說。師指導:按照水罐的變化順序。)
四、留疑結課
教師:同學們,這真的是一個神奇的故事,那你們想過沒有,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普普通通的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神奇變化呢?(板書:愛)
課文中還有許多關于愛的句子,我們下節課繼續來學習。
總結:這些問題都是圍繞學生的主體感受來設計的,所以學生在學習時積極主動。因為要形成自己的觀點,就要到課文中去尋找相關語句和語段,且要把語言材料轉換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說服他人。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
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常常習慣于根據課文的重難點設計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脫離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能不能從課文重點出發,從學生的情感基礎出發,換個角度,設計一些學生能接受的、有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學習討論呢?這樣的學習會不會更扎實有效,更煥發生命活力?
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是筆者曾執教的一篇課文,原來筆者設計的主線是“我的心情變化”:愛不釋手——猶豫——遺憾——感動極了,以“我的心情變化”來凸顯賣木雕少年的可愛,這樣的設計沒有很好地突出主要人物。既然題目是《賣木雕的少年》,關鍵人物應該是“少年”,不是“我”。所以筆者考慮應該更準確地設計關鍵詞為“可愛”,然后以此設計幾個主問題:
1.賣木雕的少年可愛在哪里?(質樸、善良、真誠、執著,最重要的是他小小年紀,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
2.找出描寫賣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3.夸夸那個黑人少年。
這樣的設計,就把教學環節梳理清晰了,變成了用心去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入情入境,而不是游離于課文之外。
總之,只有學生用自己的身心觸摸語言文字,只有學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課文中,學生才會實實在在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濃郁之情,才會真真正正在眼前再現心動之境,才會明明白白地體味出文章的表達之法。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