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胡家
【關鍵詞】 數學教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114—01
做作業是學生平時學習中的重要任務,同樣布置作業就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層層深入,這種理念已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當然也滲透到了每節課后的作業設計中。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數學作業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真正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那么,如何設計有效的作業呢?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練習,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
比如,在學習“數的整除”這一單元后,筆者利用這單元的知識設計一道讓學生猜猜老師的電話號碼是多少的作業,猜出后,拔個電話給老師。( )是一位數中最大的偶數,( )既是偶數又是質數,
( )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 )既不是指數也不是合數,( )最大的一位數,( )是8的最小倍數,( )是6和9的最大公約數,( )是最小的質數與最小的合數的積。這樣把作業寓于猜謎之中,有趣的猜謎活動吸引了學生,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設計操作性作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例題和練習中涉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小學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為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征等內容,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如,需要設計手工類的作業。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應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有啟發性的提示語,比如可選用哪些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體的制作要求等。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因此,學生正確認識量的觀念有一定的難度,而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教師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讓學生加強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以加強實踐,增加感受。
四、設計層次性作業,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進步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興趣不同的個體。所以,面對全體,就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練習。即針對學生的差異,將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等組別,為學生提供充滿趣味的、形式多樣的“自選超市”式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組。
如,在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把作業設計成一個學生喜歡的肯德基的兒童自助套餐的形式,改變了以往的命令式、強制式的氛圍,讓學生擁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做作業獲得應有的發展。
五、設計綜合性作業,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于每個單元結束后的“整理復習”。在每一單元新授結束后都可用,尤其適合中高年級的學生。這一板塊的內容是重在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脈絡,使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完一個單元以后,可讓學生在家自己先回顧所學知識,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和重難點知識都做到胸中有數,了如指掌。剛開始訓練時,只要求能清楚、準確、全面地整理出知識即可。經過幾次練習后,學生基礎好的話,還可以針對梳理出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相應的舉例,寫出解題的提示、完整的解題過程和注意事項,并自行出幾道同類型的題目。
六、設計開放性作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并要求他們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解決問題,那么必定可以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比如,教學了“長、正方形的面積”后,筆者布置了這樣的作業:要給教室里二扇向陽的窗戶做窗簾,每扇窗戶高2米,寬1米,至少需要買多少米布?在交流時,學生很快解答如下:2×1×2=4(平方米)。這時一位學生提出質疑:這樣買布太少,會遮不住太陽,應多買些。自由議論后,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為了便于拉開(透光)和關閉(遮光),還需把窗簾做成兩幅,兩幅之間要重疊一定的寬度,有的學生認為,市場上賣的布寬度和窗戶寬度不一定一致,還需要根據布幅的寬度和窗戶的寬度進行計算,才能確定應買布的長度。也有學生認為,質量好的布要盡量精確些,質量差些的可以適當放長些,這也充分考慮了使用者的經濟條件。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