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龍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高效
一、創造操作機會,讓學生會創造
由“做”引“思”,由“思”導“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思考知識的內涵、感悟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如,教師在講解完長方體特征后,分別給出三組小棒(其中只有一組小棒可以搭成長方體框架)。教師先讓學生從中選取一組小棒,再動手嘗試搭一個長方體框架,并思考是怎樣搭建的。之后,教師將框架中的一根小棒取走,提出:“在不測量這根小棒長度時,你如何得出這根小棒的長度?”學生思考后,用這根小棒不斷和框架中的小棒進行比對,最后發現框架中有3根小棒和這根小棒一樣長。最后得出測量三根小棒中的一根,就能知道這根小棒長度的結論。教師追問:“那么至少要剩下幾根小棒才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大小呢?”學生通過一次次操作與修正最終找到只有剩下長、寬、高各一根時,就能知道這個長方體的大小這一結論。教師以問題為驅動,以學生的操作為手段,讓學生在操作中創造;在思考中深入;在交流中探索知識的規律。
(二)教師要善于從數學知識產生的情境引入問題
華羅庚說:“數起源于數,量起源于量。”數學知識是因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因而在呈現知識時更多呈現知識產生的背景。如一年級《20以內數的認識》,教師課始抓了一把小棒放在實物投影儀上,讓學生猜一猜有多少根,學生根據經驗都猜大于10根的數。教師設疑:我們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根,怎么辦呢?學生提出要數一數,指名一生數,13根;老師又進行兩次這樣的活動,分別數出了14根、17根。這時教師設疑:我們剛才都是一根一根數小棒,速度比較慢,誰能想個辦法讓我們一眼看出老師拿了多少小棒?學生根據10以內數學習的經驗提出可以2個2個數、5個5個數,這時一個男孩激動地說:“老師你只要把10根數出來放一堆,我們就能數得快了。”老師追問原因。“13根、14根、17根都有個十,先數出10根放一邊,旁邊放3根是13根,放4根是14根,放7根就是17根。”孩子說得振振有詞,其他學生點頭稱是。老師假裝很驚訝,組織學生用這個方法依次認識了11—19,又加上1根,孩子們根據數數的經驗報出20,老師打趣地說:為什么不叫“十十”呢?孩子們被逗樂了,有幾個孩子舉手挑戰這個問題。一個孩子說:“9根加上1根是10根,現在有兩堆10根了。”另一個孩子補充:“這就是2個十,再往下擺就要另起一堆,是21根、22根。”十進制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但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從數入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猜、數、思、辯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十進制的計數方法,引發對知識的深入思考。
(三)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后,讓學生進行了“我為教室換新裝”的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讓學生計算教室的長、寬、高……粉刷材料的價格,每一組數據都得由學生自己得到:測量、記錄、訪問、計算,從而估算出為教室粉刷一遍所需材料、造價,學生根據收集的數學信息大膽地設想。積極參與,敢于發言,充分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在講授“統計的初步認識”這節課后,我們運用統計知識,統計出了學生每學期參與的申報參加課外小組情況的統計活動。學生積極參與統計活動,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繪制統計圖統計表等全程參與。結合地震學校師生捐款活動,幫助少先隊完成了全校捐款活動的統計,以及各種物品捐獻的整理與統計,學生感悟到我們學的數學是生活中的、有用的數學,他們高興地說:“老師,我們這次真的學會了統計。”
二、關于練習的指導
(一)練習指導保證每節課的充足練習時間
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巧妙地設計練習,激發學生“勤”學“樂”做的情感非常重要。高效的數學教學注重課堂練習的時間分配與組織指導,教師一般會注意時間的控制,每節課前20分鐘安排得緊湊些,保證后20分鐘的當堂練習時間。
(二)科學地安排練習
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由淺入深地安排,形成一個符合小學數學特點和兒童特點的練習序列。同時教師會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確定,訓練的時間多長,數量多少,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取得最好的訓練效果。課堂練習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口算、板演、書面練習等形式,針對教學內容及學生對所教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選擇不同的聯系形式。在進行課堂練習時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練習題的層次性。通常是先練習基本題型,它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再練習重點知識題型,重點知識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因此要加強練習。對難點和容易出錯的知識點要進行針對性練習。教師通過這樣多層次、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信息反饋,并把學生的錯誤在課堂上及時解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關于數學練習題的設計
(一)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有趣味性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練習題的設計既要體現數學知識的科學性與邏輯性,又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采取多樣化的練習方式。練習題設計的趣味性不僅體現在練習題本身的設計中,而且體現在練習活動過程中。如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素材、現實生活素材,設計豐富多彩的題型,采取文字、圖片、聲音相結合的呈現方式,將練習穿插在游戲活動中,如分男女、分小組比賽、奪紅旗、聽數學故事等。
(二)小學數學練習題的設計要體現開放性和層次性
數學學習要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開放性的數學習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拓寬思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提高思維品質。同時,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在練習活動中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