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
摘 要: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貫徹和執行,在各學科教學中有著不同的內容體現,就高中數學教學而言,首先是作為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轉變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其次要注意更新教學方法,運用更加靈活生動的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要注意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使高中數學教學做到與時俱進,從形式到內容、從現象到本質,推動數學教學改革的進行。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數學;教學改革
新課標提出,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針對這一教學改革主旨,高中數學教學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首先是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是師生角色定位的變化,再有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是以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目的,高中數學難度大、抽象性強、運算量大,其教學難度相對較大,通過對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和探究,爭取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在研究和借鑒的基礎上,尋找更加適合高中數學教學的途徑和方式,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改革策略發表了一些個人的見解,僅供同仁參考。
一、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理念,加強師生交流互動
新課標倡導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針對這一要求,教師首先應當注意營造和諧、生動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站在與教師平等的位置上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注意對待學生的態度,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利用恰當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的發揮,比如利用生活中的問題創設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是數學史上的著名問題,比如斐波拉契兔子問題,實踐表明,學生是很感興趣的;再比如開展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請學生合作交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鞏固,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密切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設置出有價值、有意義、值得探討的課堂問題;還可以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制成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課前或是課后通過觀看視頻進行自學,然后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互動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疑惑,一方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展示自己,發揮自己;另一方面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是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要求,也是對教師教學實踐的考驗,可見,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注重的是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并非只注重最后的教學結果,針對這一要求,教師要注意創新教學方法,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運算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意識入手,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目的,開展教學實踐改革。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鞏固進行較為細致的要求和訓練,長期堅持,就會使學生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例如要求學生建立錯題本,將自己作業練習中所出現的錯誤隨時隨地記錄下來,不定時地翻看,這一習慣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還應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高中數學的解題方式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善于總結和使用規律,針對不同類型的題目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使學生具備更多適合數學學習的特質。
三、教學評價多元化開展,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是依據考試分數展開的,學生考得好或者考試成績有進步往往就會受到獎勵和表揚,相反則會被批評或者受到懲罰,這種評價方式對于實施應試教育的我們國家的教學制度來說,是最為有效的評價方式,但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綜合素質的提高,卻缺乏積極的肯定效能,因此,我們的高中數學教學評價應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要在考慮學生成績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能力。例如,綜合評價可以采用平時表現與單元測驗成績和實踐探究活動的成績各占一定比例,然后進行綜合計算的形式,其中平時表現的分數可以采用教師評學以及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式,而實踐和探究的分數可以結合小組活動中學生的表現情況以及課上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情況或者學生自主完成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定,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訓練。
總之,“教無定法”,但新課標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方向和途徑,作為教學一線的高中數學教師,我們要秉承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理念,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又繼續實踐,如此反復,充分調動自己的工作熱情和教學智慧,助力課程改革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尚志.數學的神韻[M].科學出版社,2010.
[2]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陳永平.對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認識和建議[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報,2008,14(2).
[4]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劉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初探[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