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堯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創造交流的時機,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交給學生學習的金鑰匙,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能力;習慣;培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種轉變意味著學生學習要擺脫束縛,老師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而不是主宰者。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新課標》也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了。因為,未來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自學自勵。”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具有“點石成金”的指頭,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成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這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意義重大。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長期以來形成的“師道尊嚴”,教師高高在上,是教學的核心,以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滿堂灌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隔絕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效果不佳,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雙向的交流和合作,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應是師生互動的“雙主體”活動。營造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課堂的主人,自覺主動獲取知識的活生生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內因;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宣講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愛學生,尊重學生,接納學生,滿足學生,努力為學生提供寬松和諧的環境,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教師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學生自我獲得知識,把學習作為一種自我需求,使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二、引導學生質疑
創造性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如教學《勸學》時,學生問:“課題為什么以勸學為題?”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又問:“課文寫的是學習的作用、態度和方法,與題目什么聯系?”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急于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體會之后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三、教給學習方法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留下這樣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可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去實踐運用。比如,遇到一篇新課文,須要求學生先讀一讀,讀不準,查一查字典、辭典。預習中理解不了的問題,可以查資料尋求解決,還理解不了,不明白,可以帶著問題進行課堂學習。課上要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讀書、思考、討論、質疑,每一個學習環節中都始終讓自己處于主體地位,積極地參與,疑難問題別人是怎樣理解的,教師是怎樣說的,自己是怎樣思考的。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在閱讀時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課外去,并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用來解決新問題,加以創造性的發揮。長此以往,必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就可由被動地聽講與接受轉變為自主探究獲取知識,促進自身發展。
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語文學習中應多提供學生活動的機會,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學生說的訓練。還可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因為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
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需要對“自主學習”的“自主”把握好度。實踐中,我也感到如果不把握好學習中“自主”的度,一味追求“自主”,課堂也許熱熱鬧鬧,但因為缺乏目標導向,反而出現“放之失度”的現象。無論如何,教師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引導”作用,這里所說的“引導”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讓學生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起著使學生的潛質得到向善、求真與致美的釋放,從而獲得真正自由、自主的發展。語文學習中的自主學習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上課不講或只用很少時間去講解、點撥,意味著他在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不斷被激勵去主動地探究。學生的學習不再被限制于教師所講的范圍,而是不斷地發現、不斷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