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東
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明顯。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師;主導
教學活動一直被老師們認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整個活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要竭盡全力突出主體的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好壞,影響著課堂是否高效。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掌控者,于是我認為教師也可以稱為課堂這部微電影的“導演”了,執教課的教師就是該堂課的“導演”與“配角”,而教師導演一堂課的好壞,也影響了課堂高效的程度。
那么,作為教師“導演”的我們應如何高效精彩的“導演”每一節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準確“定位”課堂容量
數學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一節課的容量有多大,是否科學,是否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對教師來說,課堂容量越大,越容易完成教學進度,對學生來說課堂容量越小,掌握知識越徹底,理解課堂內容越準確。準確的課堂容量有一個標準,就是一個學期的教學進度,分解到每節課中的內容量。每個學生每一節課都有一個可以接受的最大容量,這個最大容量就是教師的課堂容量的最大值,越過個個容量,學生接受不了,教師講解等于白講。如何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找一個二者的平衡點,既能完成教學進度,又讓學生很好的接受,是每個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這個平衡點,就是這節課的準確的課堂容量。有的學生課堂接受容量大,有的學生接受容量小,有的學生課堂反應快,有的學生課堂反應慢,教師一節課只有一個教學進度和教學容量,以哪個學生、哪些學生的課堂加收容量為參考呢?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課堂接受能力、課堂接受容量都心中有數,了如指掌,在心中對班內學生大致分大、中、小三個層次,中間層次要占到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部分學生的課堂接受量為教師講課的參考容量。
另外,課堂容量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隨時進行調整,假如一節課的內容 比較簡單,學生反應很好,不用一節課就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應該及時增加課堂內容、加大課堂容量滿足學生的需求,若一節課難度比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接受,課常上反應遲鈍,例如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時,需要及時減少課堂內容,細講慢練,讓學生更好的接受,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準及時的減少課堂容量、假若一節課的內容難度不高,但是學生的課堂反應卻比較遲鈍,當堂檢測也不好,此時也應該減少課堂容量,照顧學生的接受程度。
總之,能夠根據學生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容量才是準確的課堂容量。這樣的課堂容量才是教師應該準備的課堂容量,才是高效課堂中應該具有的準確的課堂容量。
二、高效“策劃”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在課堂上能否高效的“導演”教學活動,是決定課堂高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教師應該如何來組織課堂呢?
1、教師上課要有激情。教師的情緒直接感染學生,高昂的情緒可以帶給學生一種潛意識——這個數學教師神采飛揚,這門學科充滿激情,這節課我要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自覺的就被帶動起來了。
2、教師和學生不間斷的進行互動。不能把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或“準一言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現在提倡“互動式教學”、“合作式學習、 “討論式學習”。師生互動的方式可以使多種多樣的,當堂發言、課堂提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學生總結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方法,具體操作可以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3、教師要精心備課,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的引入、復習、高潮、小結,避免平鋪直敘,力求每一節課都有低谷和高潮、平地和高山,讓學生在聽課時不自覺的感到憂慮、高興、興奮,不時的會有疑惑揭開的會心一笑,讓學生聽課變的如風行水上、洋洋灑灑,高低起伏皆出于自然,沒有一絲一毫的阻滯之感,自上課至下課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的每一環節都絲絲入扣、銜接自然,尤其對時間的設計要精確到每一分鐘,課前要對課堂反復推演,每一處銜接點都要準備幾種方案備用,以防意料之外情況出現。
三、科學“導演”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教無常法,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只要學生接受,只要對學生的發展有利,就是高校的教學方法。一個教室不能只有一種教學方法,隨著教學內容的的不同,學生的不同,教師采用的不同的教學方法。
1、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信息時代的要求。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新科學層出不窮,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只是人生所要掌握內容的一部分,在校學習必須為離校后的學習提供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只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才能達到這種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管采用發現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合作式教法等的那一種教學法,都要圍繞具體學生的思維邏輯特點進行,制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幫助啟發學生進行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
2、教師要因材施教。課堂只有一個教師教學,只能講解一遍,幾十個學生同聽一節課,怎么因材施教呢?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班內的每一個學生,課堂所講的內容盡量適合最大多數的學生,或者是適合所有學生的最大多數內容。剩下的小部分內容或者小部分學生可利用作業或課余輔導來解決。
3、教師上課要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思路清晰。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解釋問題要簡潔明了,解決問題要思路清晰,邏輯合理。次要內容就是在處理主要內容時需要用到或涉及到的內容,雖然不是重點,但是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離了它本節課就會支離破碎,不成系統。
4、教師在課堂上要敢于把內容和時間放給學生,讓學生挑起課堂的大梁。在復習回顧,解決問題,習題訓練,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等教學環節上,最大限度的給與學生自由,教師只需在某些地方穿針引線,保持課堂的大方向與學習內容不脫節,掌握課堂的進度,保證學習目標的完成。為此教師在課前要對授課內容爛熟于心,仔細分析每個環節的難度,基本確定哪一部分內容可以由哪一層次甚至是那一個學生完成,大約需用幾分鐘,怎樣連接學生之間的間隙,都應該在心中推演幾次。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教育好學生,培養好學生我們義不容辭,“路漫漫其修遠兮,“導演”好每一節課堂并使之高效,為學生的生命奠基,是我們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