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星凱
摘 要:新課程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應把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指導理念,通過教師“構建有活力的生命課堂;挖掘歷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拓展課堂外的生命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等途徑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使歷史課堂成為彰顯生命華彩的課堂。
關鍵詞:生命教育;歷史教學;教學實踐
一、問題提出
近些年來,各類媒體關于青少年生命意識淡薄的事件屢見報端,令人扼腕嘆息,這說明學生群體中存在一定比例對生命漠視和對生命價值模糊的人群。青少年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現象的背后是他們生命意識的缺失,更是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生命教育的缺位。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有責任通過歷史教學弘揚對生命的珍惜,培養學生積極的生命情感,樹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二、何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與生命有關的教育。生命教育源起于美國,幾十年來,生命教育的實踐在全球已得到迅速發展,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生命教育進行詮釋,如生命教育是一種立足生命、全面發展、可持續的教育,其內容在于進行生存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生命存在是多維、立體的,故主張從多層次、多維度構建生命教育體系。
綜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生命教育是指尊重生命主體,為其創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環境,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價值。
三、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踐生命教育
高中歷史新課標強調“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思想,與生命教育的理念相一致。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教育,是值得認真思考和積極實踐的。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1.構建有活力的生命課堂
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于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被嚴重忽視。新課程的實施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發展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做,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索,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發揮的天地,成為學生愉快享受生命的場所。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要把歷史人物“復活”成有血有肉的人,把枯燥的歷史概念、歷史知識直觀化、生動化,讓歷史學習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歷程。同時,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示范、引導、啟發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引領下感受人類歷史文化的精神力量。總之,新課程下歷史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踐生命教育的關鍵前提。
2.挖掘歷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
歷史學科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之一,它記錄了人類生命發展的歷程,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歷史學科的巨大精神財富,采取有效手段,向學生呈現人性光輝的鮮活素材,變成有效的生命教育資源,再通過課堂互動,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進而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在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時,筆者向學生展示了日本侵華所犯罪行的多張圖片,如南京大屠殺時期的新聞資料等,還播放了近年來日軍遺棄在華生化武器造成“毒氣”事件的相關視頻,學生從中看到戰爭的殘酷性,對日本軍國主義者漠視生命的殘忍行為表示極大的憤慨。這些歷史資料還原了歷史情境,學生認真思考戰爭對人性的泯滅,可以感悟到維護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意義。總之,挖掘歷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是豐富生命教育的重要工具。
3.拓展課堂外的生命教育
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必須將生命教育向課外拓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課外拓展學習的良好途徑,它把教育過程和學習過程相結合,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研究中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
在講授《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科學巨人》時,筆者發現學生對愛因斯坦很有興趣,就組織學生開展了關于愛因斯坦的研究性學習。在研究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原子彈問世后愛因斯坦陷入巨大的后悔與痛苦,把愛因斯坦從書本中的科學巨人豐富為關注人類命運、為世界擔憂的和平主義者。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既感受到偉人的人格力量和生命責任,還能理解《羅素—愛因斯坦宣言》關于“要懂得善待他人生命,尊重全人類的生命”的生命內涵。總之,拓展課外生命教育是完善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
4.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
正確的生命觀是把生命的尊嚴神圣與生命價值、生命質量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要珍惜、愛護生命,要正確地對待每個獨立的生命體,將有限的生命融入社會以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關注學生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必須讓學生明白懂得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性,因為尊重他人生命、珍愛自己生命,這是人性最基本的倫理。在講授《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這一課時,筆者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按“愛的表達、愛的內涵、愛的告白”組織教學,在課堂上展現了一幅幅非洲災荒景象:一個饑餓的孩子,正吮吸著母親干癟的乳房;因饑餓而在哀號的兒童;遠處的禿鷹緊盯著因饑餓而奄奄一息的孩童……在教師營造的關注生命、關注人性的氛圍中,學生感受生命的不易,理解生命的意義源于其唯一性。通過學生的感悟、分享,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和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難。總之,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是實踐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
趙亞夫教授在《歷史教學價值論》中說過:“生命是人類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喚起生命意識、提升生命意義,是當代教育的迫切使命。”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理解生命的意義,提高生命質量,并不斷創造生命的價值,讓歷史課堂煥發生命的華彩!
參考文獻:
[1]常笑君.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1.
[2]王潔.淺談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1(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