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輝
摘 要 互動式的教學是新型的教學模式,為初中生物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門徑。互動式教學有利于改善現今生物課堂沉悶的狀況,改變學生附庸的地位。教師應建立以具體情境引導學生的教學模式;不斷創建符合知識的情境;充分利用設問引發學生好奇的作用;并以實驗激發學生動手的樂趣。本文從這幾個方面探究互動式教學理念下,生物課堂的開展模式。
關鍵詞 初中生物;互動式教學;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086-01
忽視學生主體性——將之視為教師附庸、課堂互動匱乏、少有歡聲笑語是傳統生物課堂的習見弊病。而教師貫徹互動式教學,則改變了學生一言不發的課堂狀況,有利于破除師生之間的“堅冰”——隔膜,實現了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給予了學生真正思考的時間,進而使生物課堂高效進行。
一、建立以具體情境引導學生的教學模式
生物知識脫離生活將失去根基,故而教師應注重書本與實際的銜接。學生的生活所見為此提供基礎,而教師也可以營造特定的氛圍——展現生活情境,由此建立以具體情境引導學生生物學習的模式。這樣改變了傾倒式教學,改變了學生雖知曉知識卻不會運用的狀況,也改變了學生生物知識僅限于書本——較為狹窄的狀況。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特征》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已經見到過的生物。有的學生說柳樹是生物;有的學生說螞蟻是生物;有的學生說青苔是生物;有的學生說“生物球”是生物。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了諸多事物,皆為其冠上“生物”的名稱。這時教師問道:“同學們,這些事物別于非生物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陷入了沉思,似乎從未想過這一問題。教師進一步進行引導:“那我們不妨一同尋找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以此來解開他們別于非生物的原因吧。”
最終學生知曉,唯有不斷汲取營養、進行呼吸、不斷去除體內廢物、對外界刺激能夠做出相應反映、能夠繁衍生長、能夠遺傳變異之物方能稱之為生物。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生物球”并非生物,而因為“生物球”體型可以不斷增大,就將之視為生物則是片面的。這樣,學生不僅知曉了生物的特征,而且可以以這些特征判別身邊的事物是否為生物,突破了知識并不做實際運用的窘狀,改變了僅僅從書本尋找生物、理解生物特征的狀況。
二、不斷創建契合知識的情境
生物教師止步于既定的生物課堂目標將導致生物課堂的僵化。不同生物知識的講授、其具體情境有別,只有契合課堂、不斷創新的情境,方能打破沉悶的互動氛圍。
例如:在學習《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時,教師首先描繪了一個現象:“同學們,大家有看過一望無際的麥田么?華北平原麥子發芽的時候,東北平原尚且處在寒冷之中,是什么影響了麥子的生長呢?”接著教師播放了一段紀錄片,影片中展現了頗為壯觀的麥浪——分別就華北、東北平原小麥種植的狀況進行展示。學生由此知曉了溫度、陽光、水的差異致使麥子生長狀況不同。“同學們想想除了這些,還有那些因素會影響麥子的生長呢?”有的學生說雜草會影響麥子的生長,有的學生說諸如蝗蟲之類的害蟲會影響麥子的生長。學生調動自己經歷過的、看到過的種植植物的經歷,營建了一個恰當的學習氛圍。教師總結學生所言,進一步歸納出了影響生物的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同時,學生在談論除雜草、治害蟲中,課堂互動漸趨頻繁。
三、充分利用設問引發學生的好奇
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歸納出的生物知識未必正確,而初中生物課堂往往成了拓展、糾正其已有知識的一個過程。學生的認知偏差為創新生物課堂提供可能,而這認知偏差應當適當運用,讓學生在發現認知偏差、思索認知偏差中,生出好奇、疑問,進而積極求索。
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時,教師首先講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小明為了保護庭院中的草莓,在草莓枝葉上罩了一層細密的網罩,然而過了沒多久,草莓卻死掉了?這是為什么呢?”小明的初衷與結果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為草莓加上網罩似乎也并無不妥之處。草莓死掉的結果并不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故而學生對草莓的死因十分好奇,進而引發了種種猜想。有的學生說網罩的阻礙使草莓未照射到充足的陽光;有的學生說網罩不小心損傷了草莓的根葉。接著教師揭開了這一謎團:“小明給草莓罩上網罩,雖然防止鳥類對草莓的損害,然而卻無法阻止蟲子的侵害。而網罩在阻隔鳥類的同時,卻也將蟲子的敵人——鳥除去了,進而造成了蟲子大量繁殖,加速了草莓的死亡。”教師由此引出了生物鏈的知識,而謎團提出、揭曉的過程正是學生認知深化、轉化的過程。
四、以實驗激發學生動手的樂趣
實驗使學生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得以使用,改變了學生僅靠口誦、耳聞、目見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動手的樂趣與長期書本閱讀的枯燥不同,打破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單一認知,學生無論是汲取知識、還是實踐技能皆獲益匪淺。例如:在學習《植物細胞》時,教師讓學生熟練操作顯微鏡后,制作了黃瓜表層果肉細胞的臨時裝片,并且讓其仔細這一臨時切片,以此了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這樣學生對植物細胞的認識不再只是書本的復述,而是在實驗中收獲的認知,植物細胞的概念也就不再那么晦澀難懂了。
總之,教師應當貫徹互動教學的理念,改變學生僅僅是教師附庸的現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改變師生互動貧乏的現狀,給予學生探究的機會、思索的時間。這樣,生物教學改革方能擺脫教學一味注重講授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汪忠.走進課堂——初中生物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尹春喜.淺談初中生物互動教學[J].信息教研周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