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6年教育部發文將中小學“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后,新版教材編寫更具特色,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增設了“探究與分享”模塊。筆者就該模塊的形式與作用進行了具體分析,并以“愛在家人間”(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一課為例,進行了教學設計,力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探究與分享;形式
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適應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取向,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是當前一線教師必須積極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探究與分享”這一環節,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一、 “探究與分享”釋義
探究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獨立地發現問題,積極思考,探索問題的根源所在,并通過多種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探究與分享”就是指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一定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把問題解決的結果同其他同學交流,使大家在意見交流中豐富自身的知識,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教育部2016年4月28日消息,教育部辦公廳日前發布了《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更改面臨著教材的重新編制。在教材內容上占有很大的部分,僅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有25個“探究與分享”。通過設置該模塊,學生獲得更多思考的機會,運用多種方式探索其中的奧秘。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更多的表達與交流的機會,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與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
二、 通過“探究與分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共有25個“探究與分享”,其形式多種多樣,每種形式都有各自的特點與探究方法,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 插圖形式
插圖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探究與分享”模塊使用最多的一種形式。插圖最直接的特點就是直觀性強,并且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對于剛剛邁入中學的青少年來說簡單易懂,以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簡答類插圖主要起襯托問題作用;對話類插圖主要起導入作用;圖表類是思想政治教材經常采用的呈現方法,其最大的特點是顯而易見。
(二) 材料分析形式
材料分析是在教材編寫中經常采用的一種形式,材料中往往包含了重要信息,需要學生在閱讀材料時用心思考,把握關鍵詞,概括出材料的大意。所選用的材料一般源于生活,但賦予它更深層次的意義。材料分析形式的“探究與分享”具有以下特點:緊聯主題、趣味性強、能力培養。材料雖然長,但并不是每一個字都同等重要。學生所面對的是一段文字信息,要想在這一段文字中學習到知識,首先要對文字進行加工處理,提取有用信息。材料分析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材料分析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閱讀材料才能了解其中的內容。其次,材料分析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的后面緊跟著問題,需要從材料中尋找答案。再次,材料分析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文章中迅速鎖定關鍵信息,在頭腦中進行深入加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大意,轉換成書面語言回答相應的問題。
(三) 填空形式
填空是考試時經常采用的一種題型,“探究與分享”同樣也采用了填空的形式。但它與考試時的填空不同,不是注重知識點的默寫,而是注重情感的啟發。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德育性質的課程,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所以設置的模塊無不體現這個特征。
(四) 辨析形式
辨,就是辨別。析,就是分析。辨析就是首先要辨別正誤,然后對其進行分析,說明哪個方面有道理,哪個地方表達有誤,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不僅是對之前所學內容進行檢測,學生對材料的辨別更體現了其自身的價值觀。
(五) 小組活動形式
小組活動是增強學生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方式。“探究與分享”也采用了小組活動的形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能加深對新同學的了解;活動結束后同學們與大家分享活動感受,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加深同學間的友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 案例分析
“愛在家人間”是《道德與法治》第七課第二框的內容。本課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適逆反心理。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分學段教學內容與要求(7~9年級)中指出,進一步深化憲法教育,加深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認識。了解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
筆者設計了三個實踐活動:“感受一次關愛”“做一周家務”,并組織了“傳遞感恩,點燃夢想”親情交流活動。“感受一次關愛”要求學生記錄父母關愛自己的點滴細節,并用行動去關愛父母。這一活動增進了親子關系,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贊賞。學生進而通過“做一周家務”,既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和責任,又鍛煉了自己不怕苦和堅持的意志品質。“傳遞感恩,點燃夢想”親情交流活動,則利用周日,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在操場開展游戲活動,共同體味親情,增進親子關系。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探究與分享”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也是指向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在要求。利用問題將學生生活引入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與探究,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激勵學生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東平.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4):69-70.
[2] 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6):49+51.
作者簡介:周瑩,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