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讓學生個性得到發(fā)展是課改的一個重點。本文論述了初中物理教學中培優(yōu)活動的落實途徑與方法是:創(chuàng)設條件,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精心設計教學,教會學習物理的方法。
關鍵詞:物理教學;培優(yōu)活動;落實
中學教育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廈門由于初中實行的是派位上學,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往往會有“吃不飽”的感覺。如何培養(yǎng)這些學生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學有特長,成為物理學習尖子;如何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為高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談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培優(yōu)教學的落實途徑。
一、 創(chuàng)設條件,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理念要求除了關注知識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物理培優(yōu)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物理現(xiàn)象,關注最新科技的發(fā)展,把物理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從而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 開設課前五分鐘活動,拓展視野
在初中這個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望很強,經過小學六年和初中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學能力,能閱讀一些科普文章。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了解物理研究的是什么,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史實際上是一部反映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學歷史。物理學上每取得一次理論的突破,都伴隨著一場巨大的科技變革。用科學家們的事跡去感染學生,在他們的心目中樹立一個科技偶像,學習科學家刻苦鉆研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嚴謹求實的治學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 開展小制作比賽活動,激發(fā)熱情
在初中這個階段,學生具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敢于動手,敢于思考,同時又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中去探究并認識物理規(guī)律,同時還讓學生把物理知識及科學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所以在班上可以開展小制作比賽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讓學生自己參與物理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體會科學發(fā)展的樂趣,從而營造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熱情。例如組織學生制作桿秤比賽,如何利用木塊和水測出牛奶的密度,如何巧妙利用氣球來研究物理,制作研究虹吸現(xiàn)象產生條件的教具,探究摩擦起電能吸引水流等活動。這些教學活動不但了豐富學生的物理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而且大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從而感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不僅是嚴謹?shù)倪€是有趣的。
(三) 營造和諧寬松氣氛,樂于學習
教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教育。在教學中,我營造了平等、寬容、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們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也增進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誼。在教學中總是用欣賞的眼光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總是誠懇地指出他們的缺點。鼓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新知識,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指出我教學中出現(xiàn)的錯漏或不周,這樣的物理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舞臺,更是師生間平等互動的平臺。在課后學生喜歡拿一些物理難題來考我,我也樂意參與這種活動,有一次,蔡哲源同學拿一道有關變質量的物理問題來考我,在我的引導下,最終在班上引發(fā)了一場關于數(shù)學在物理中應用的爭論。平時,我喜歡和學生一起攻克難題,一起分享最近科技進展,一起關注國內外新聞,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在辦公室,總能看到學生來找我探究一些課題,有時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寬松的、平等的平臺,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拜興趣為師,在物理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暢游。班上很多同學深深地愛上了物理這門課,開始自學高中物理,甚至大學物理。
二、 精心設計,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老師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和科學探究,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不僅要注重概念的學習,要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滲透,還要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讓學生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基于此,根據(jù)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我在初中培優(yōu)教學中,精心設計情境,滲透學科學習方法,讓他們每上一節(jié)培優(yōu)課都有收獲,逐步引導學生構建物理框架,領會物理的精髓。
(一) 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獨立思考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不知如何思考問題。時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叫學生提問題,學生卻沒有問題可提。在習題課教學中,往往都是老師在精彩演講,學生卻不知所云,或者出現(xiàn)上課聽得懂下課就忘的現(xiàn)象。所以在培優(yōu)教學過程中,我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不再是老師主講,而是在課堂上讓學生上臺講解,舉行習題解答辯論,讓他們明白真理是越辯越清。有一次在研究這樣一道習題:小新同學家中的墻壁上豎直懸掛著一指針式電子鐘,當其因電池電能不足而停止時,指針最可能停在如圖中所示的哪個位置附近( )班上學生氣氛活躍,同學們輪番上陣,從能量、力和運動等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但誰也沒有說服誰,最后劉定峰同學從鎖子只能前進不能后退的構造特征和費力杠桿角度一語道破本題的天機,引來學生的喝彩,也讓我這位旁觀者受益匪淺。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促進學生之間合作學習,互動分享方法和思路,既競爭又合作,從而也讓他們學會思考,真正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理清知識脈絡,讓學生學會構建框架
“溫故而知識,可以為師矣”。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復習。很多人以為復習只是在大考之前才進行,而且只是重溫曾經學會的知識。實際上復習是每天都要進行的事情,通過復習讓學生學會構建物理知識框架,只要框架搭好了,則物理知識之摩天大廈指日可待。所以物理培優(yōu)教學中,我注重教學的示范性,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學生接受的有效性。在每次上課之前,總是認真地瀏覽教材,理清教學目的,考慮重點講什么,怎么講。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得與失。在競賽強化訓練階段,在講解習題時不再按部就班,不再就題論題,而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教會他們如何構建物理框架,如何把物理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在復習機械效率時,我從能量的角度闡述了效率的意義,把所見過的機械效率、熱機效率等總結成一個公式:η=W輸出W輸入,并拓展應用來解決空調、熱水器、太陽能和電動機等效率問題,收效甚好,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機械功原理,任何機械都要消耗能量的。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學會構建物理知識框架,從而讓學生體會“融會貫通”的感受,讓他們明白更重要的是切實掌握好物理知識點,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即管理好自己的物理知識點是提高成績最有效的途徑。
(三) 精選習題,讓學生學會建構模型
物理是“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的”。從生活、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規(guī)律都要經過提煉、去偽存真,都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才成其為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那也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學生分析和解答物理的過程,就是一個識別和還原,開發(fā)和利用物理模型的過程。把物理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就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頭腦中進行物理模型建構或直接生成實物模型的過程。如果人們在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缺乏把解決問題的方案轉化為模型的能力,那么其一生所學的知識都將是毫無意義的。在物理教學中,習題是一些模擬物理場景,通過解答習題可以讓學生學會建構物理模型。在解題時如果能從新的物理情景中發(fā)現(xiàn)物理問題的特點和本質,通過抽象、類比和等效的方法,將陌生的問題回歸到與之對應的熟悉的物理模型上去,則會對解題起到事倍功半之效。
例 1996年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學生合作研制了一輛太陽能汽車。車上電池的太陽能接收板的面積是8 m2,它正對太陽時電池能夠產生120 V的電壓,并對車上電動機提供10 A的電流。電動機的直流電阻為4 Ω,而太陽光照射到地面時單位面積上的輻射功率為1.0×103W/m2。求:
(1) 該車的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是多少?電動機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是多少?
(2) 若太陽輻射的總功率為3.9×1.026W,且太陽光在穿過太空及地球大氣層到達地面的途中有28%的能量損耗,還知道半徑為R的球面面積為S=4πR2。請根據(jù)這些資料計算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分析:在本題中學生無法理解太陽能輻射分布與日地之間的距離有何關系,長期思維習慣讓他們無法想象太陽輻射是四面八方的情景。我們可以借助生活常見的白熾燈發(fā)光情景通過類比幫助學生建立能量球狀分布模型,從而很快地求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如何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我們應該要更新我們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通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精心設計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為了祖國的未來!
作者簡介:郭佩芳,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