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峰 蔡效猛



摘要:通過對宿城區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現狀的統計分析,指出區域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不對稱性矛盾,提出借鑒美國、德國職業教育先進經驗,結合宿城區產業結構特點,促進職業教育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策略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4C-0029-04
近年來,宿遷市宿城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總量、質量提出更高要求。職業教育在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推動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宿城區是宿遷市主城區,宿城區職業教育為全市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從全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來看,還存在體制機制不暢、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等比較突出的問題,迫切需要順時應勢,改革創新,尋求突破。[1]
一、宿城區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宿城區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基本協同。“十二五”以來,宿城區逐步形成了智能電網、綠色建材2個新興產業與紡織服裝1個特色產業的“2+1”產業集聚發展模式。(詳見表1)新興產業發展逐步加快,2015年全區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43.9%,占全區工業總產值半壁江山。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2014年的0.7%上升到2017年的1.5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5%。在“互聯網+”概念的推動下,全區電商產業得以蓬勃發展,區創業孵化基地被評為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省級創客空間集聚區等。
近年來,宿城區職業教育在規模及質量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區中職學校現開設了20個專業,重點打造激光加工、信息工程、汽車維修、財經商貿4個現代化專業群。2017年各專業群招生情況良好,共招生2000多人,其中激光加工專業群502人,信息工程專業群414人,財經商貿專業群398人,汽修專業群300人。(詳見表2、圖1)
基于以上統計數據分析,從宿城區職業學校與地方產業集群的關聯關系看來, 基本上實現的正態分布,區域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程度基本上可以與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同步。宿城區職業教育與地方區域內重點產業對接齊全,這很好地展現了職業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
從上述對比中也不難看出,當前區內職業教育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還不能完全匹配,職校學生素質結構與用人單位所需人才素質結構吻合度不高,學生和家長的就業觀念與時下就業體系不易調和,校企雙方利益存在重大分歧。這些矛盾都涉及校企供需雙方,作為人才供給側的學校必須進行自我改革,全面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以上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啟示
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特別是職業教育如何更好服務于地方經濟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路徑、機制或模式,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在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之處。其中,美國的社區學院教育和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方面具有成功的經驗,極具有代表性。見表3。
在厘清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以及宿城區經濟建設的特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首先,要明確職業教育目標定位,與社會共同發展,全面服務地方經濟。服務社會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能之一。借鑒德國雙元制校企深度融合,精準服務企業的經驗,我們的職業教育要準確定位,變被動適應企業為主動融入,遵循地方經濟發展趨勢,學校與社會協同發展。
其次,政府統籌規劃,各方協調,建立匹配、合理的專、產業布局,規范區域內職業學校服務管理體系。向社會輸出合格、有用的人才是職業學校最重要的使命,職業教育必須在政府主管部門指導下統籌規劃,科學設置專業。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給予校企雙方政策支持,建立地方政府參與、多方聯動的管理、協調和服務完備體系。[2]
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措施與對策
(一)建構校企合作新機制,實行互利共贏
近期,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的主要目標是,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如何“引企入教”是個大問題,企業界普遍熱衷于用人,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熱情不高,正所謂“校企合而不深、產教融而不透”。根本性的問題要從機制上找原因。調研發現,擔心利益得不到保障是合作的最根本障礙,導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淺嘗輒止。
當前,宿城區職業教育積極策應江蘇“一中心、一基地”建設和宿遷中心城區產業集聚、結構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力參與宿遷市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堅持以產教融合為抓手,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努力打破校企合作瓶頸,提升職業學校基礎能力、服務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支撐和保障。
宿城區推出了一系列激發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措施。一是增強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積極探索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完善“引企入校,辦校進廠”的運行模式,大力倡導“把工廠辦到學校里,課堂搬到車間中”的鮮明理念,引導和鼓勵企業家進校園,推進教學課堂與實訓基地、實習工廠一體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質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二是探索教育與產業對話協作機制。圍繞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建立經常性的對話協商機制和工作平臺,促進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聯系,不斷增強職業教育支撐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和企業發展的能力。
(二)培育創新土壤,對接新興產業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宿城區的產業框架結構發生了深度變化,一大批新興產業迅速成長起來。在智能制造和互聯網+的理念驅動下,宿城區激光產業園和淘寶小鎮蓬勃發展。所謂新興產業具有“沒有顯性需求,沒有定型的設備、技術、產品以及服務,沒有參照,沒有政策,沒有成熟的上游產業鏈”等顯著特征,要求地方政府和經濟界要不斷地創新,從業人員要具有創新的精神和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理應緊跟時代,加強創新教育,為創新型產業培育大批創新型人才,更加精準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宿城中專通過資金支持、平臺打造、牽線企業,多渠道多形式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臺。近三年,學校在校內外先后牽頭創辦了10086呼叫中心、創意激光、新設計平面、魏巍動漫社、新時達糕點等10多個創新創業平臺。運作過程中,企業深度介入創新平臺,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新的土壤中生成并健康生長,為日后對接新興產業作了充足的準備。
職業教育只有在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的過程中,其本質屬性方能得以彰顯。想要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能力,必須構建基于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多方交流溝通平臺的“職教圈”框架,首要的是政府要充分發揮協調與管理的功能,在涉及校企合作政策、機制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從根本上打破校企之間的溝通壁壘,有效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和水平。[3]
參考文獻:
[1]王國昌,鄧文琳.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
[2]李偉萍.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考[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11).
[3]張國紅.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2).
責任編輯:章躍一
Reflection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SHEN Zheng-feng & CAI Xiao-meng
(Jiangsu Suche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qian 2238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ucheng are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asymmetry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raws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B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e local economy; strategic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