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遙,羅宇佳

摘 要:本文以2007~2017十年間我國關于高等音樂教育主題的6439篇論文文獻作為研究分析范圍,提取其中1778篇論文為研究分析的核心樣本,并根據其內容主題將樣本分為10個類別,分別是課程與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教師專業發展、教學法、比較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哲學、教學實踐、教育改革、民族音樂和區域音樂教育。通過對樣本的分析可以比較得出,近十年來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研究的熱點及冷點,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音樂教育;現狀;評述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75-03
當下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業性”音樂教育,Education of music,通常指在綜合藝術院校或音樂學院、師范大學及綜合大學的專業音樂教育。另一類是“普識性”音樂教育,Education through music,即把音樂作為媒介獲得的其他教育。此類音樂教育通常指的是普通高校或綜合院校里開展的公共音樂教育。本文更傾向于研究專業的高等音樂教育文獻。
一、研究背景與方法
本人通過國家認證的CNKI—中國知網,進行了相關文獻搜索與篩查。首先,將檢索條件設置為:以“主題”為標題類型范圍,輸入“音樂教育”,并含“高校”或“高等”;發表時間定為:2007年1月1日~2017年11月31日,進行了第一次檢索,其搜索結果為6439篇相關文獻。
由圖1可看出,高等音樂教育相關的文獻發表,自2007年到2017年呈平穩增長的趨勢。但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非本研究范圍的文獻,所以本人進一步根據其摘要內容和關鍵詞進行了第二次的檢索。在原有的數據基礎上,排除了社區音樂教育、社會成人大學、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等非專業性音樂教育領域的文獻,所余1778篇核心論文為本文研究的樣本。
本研究采用的是內容分析法和分類統計法,根據文獻的核心主題或內容的主要方向將1778篇文獻樣本分為了10大類,并用小寫英文字母進行了編號、排序、以及數據匯總。
二、研究統計與分析
筆者根據以上10個主題分類,1778篇文獻樣本進行了數據統計,并做出以下分析。
(一)課程與專業改革
眾所周知,我國當前的高等音樂教育正在進入全面改革的階段,而教育改革之中,課程改革和創新是近十年來的一個熱點。在核心樣本中,關于專業課程改革和創新的文獻多達289篇,占總數的16%。主要研究方面包括四類:器樂專業、聲樂專業、作曲專業、以及音樂教育理論專業。其中關于器樂類(主要是鋼琴)和聲樂類的專業課程研究頻率相對較高。以往的器樂、聲樂教學主要偏重單一技術課程,也就是專業小課的設置。教師重視教學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巧(彈奏或歌唱),學生也對專業有“誤解”,認為專業技巧的高低就代表了專業水平的高低。當然,高校中課程的設置也是導致“偏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才培養
根據樣本數據,人才培養類的文獻有253篇,占據核心樣本的14%,亦屬于熱點主題之一。其中,多數人的觀點是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其定義是藝術素質高,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廣泛的興趣愛好、良好的教養,其特征是具有開創性,富有創造力; 其基礎扎實、善于變通,具有較強適應能力,既有多方面知識儲備,又有多結構化的專業技能,能綜合運用、貫通多領域跨專業綜合知識,屬于可塑性、粗獷型人才;也是歷史人文、優秀音樂、歌舞文化遺產的繼承者,還是最新藝術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更是未來音樂人才需求的培育者。
而如何培養復合型人才,就有不同的想法和建議。如:改變教學方式、增加學生自主創造能力、減少教師單向輸出的教學狀態;改變課程設置、增加跨學科、學科交叉、學科綜合等課程模式。筆者較認同采用“音樂+X”雙學位制或“音樂主修+X”輔修制的方式。兩種方式涉及了學科交叉,甚至跨專業選修,增加了學生自主選擇多樣性和知識面的廣泛性,并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方式,國外已經倡導開來,在國內也有少數專業音樂院校采取,但是是否是最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三)教師專業發展
關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在筆者研究范圍內,文獻數量并不多,僅在66篇左右,占比4%,屬于冷點之一。然而,筆者認為復合型人才被社會不斷需求的同時,具有綜合教學能力的教師也被重新要求。
以往在音樂專業教育中,教師僅需要做到“專才施教”,只注重本專業的相關教學,并且是單向輸出教學內容。對教師能力的判定,大部分取決于自身專業的能力,其他的及教育素質并不屬于決定性因素。如今,教師的綜合素質越來越被看重,除了扎實的專業功底以外,音樂教師應具有先進的科學理念,優良的思想道德修養,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實踐理論循環教學的能力。
(四)教學法
教學法也是十個分類中較為冷門的話題之一,特別是音樂教學法。目前國內采用最多的還是國外的四大著名的教學法:“達克羅茲音樂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鈴木音樂教學法”。這些音樂教學法大多適用于幼兒或中小學的音樂教育,針對高等音樂教育中的運用并不是很多。在文獻樣本中,關于高等音樂教學法的文獻僅37篇。其中將近有25篇都是關于四大教學法在高等音樂教育或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五)比較音樂教育
在高等教育觀念國際化趨勢的大背景下,歐美等國家高等音樂教育緊隨其國際化的腳步,做出了相應的改變和發展,中國高等音樂教育也在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和改變。在文獻樣本總,“比較音樂教育”的相關文獻有119篇,占總數的7%,屬于持續升溫的一個較熱門主題。其中,主要研究他國高等音樂教育(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的文獻有39篇。其次,對比中外不同的高等音樂教育,最終的主要觀點落在對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啟示上的文獻占此類別的大多數,共72篇文獻,如,羨濤的《意大利、德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就從課程構建、教育體系、課程內容、課程形式以及考評系統等多個方面對比了中外的區別并提出對我們的高等音樂教育有所啟示和借鑒。第三,還有8篇文獻研究的是現今一種新的對比音樂教育模式,也就是中外聯合辦學模式。
(六)音樂教育哲學
音樂教育哲學是我國音樂教育較為空白的領域。以“音樂教育”并含 “哲學”為檢索條件,近10年里僅300篇是關于音樂教育哲學的文獻,并且大量的文獻研究的是雷默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以及埃利奧特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在核心樣本文獻中,與高等音樂教育哲學主題相關文獻僅39篇,占比2%。
(七)教學實踐
關于教學實踐的分類,其中文獻涉及到的實踐內容比較廣,筆者將所有關于高等音樂教育中或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的文獻都歸到了這個分類當中。例如,薛海萍的《多媒體數字教學在高校鋼琴教育中的應用》、趙晶晶的《采茶戲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探索》、劉寧的《體驗式教學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分析》等等,基本上都是實踐例子的具體分析。
(八)教育改革
相較課程與專業改革,教育改革的研究內容更全面,范圍更大,是針對整個音樂教育系統、制度、趨勢的分析。
其中提到比較多的是幾個方面作為背景下的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第一,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在學習和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當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增加新的教學設備,加強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的培養,優化教學方法。第二,在新課改背景下,對于我國的高校音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學生智育德育的規定,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相關的方面培養,不再僅僅只重視美育。同時,在教師、教材、教學手段、教學實踐、興趣培養、以及教育開放性方面,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都做出了相應的改革和創新。
(九)民族音樂
在當今世界音樂教育范圍里,多元文化教育,民族音樂相關的話題已然成為了近幾年的熱點話題。在這個主題分類里,包含了民族音樂的傳承、民族音樂進校園、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播、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教學的結合,以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
多元文化教育不僅是世界趨勢,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同時在政策上給予了支持。例如,教育部出臺和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在這些文件中,都提出了要“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因此,民族音樂的學習和傳承,民間音樂進課堂等相繼在高等音樂院校里開展起來。
(十)區域音樂教育
區域音樂教育主要指的是國內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和不同大學的具有當地特色的高等音樂教育。中國擁有56個民族,國土廣袤,音樂上體現了豐富的人文多樣性,不同區域擁有不同的社會環境,人文地理,歷史背景等。在多元文化倡導的背景下,本土音樂得到重視,各個區域的音樂教育應當有自己的特色。如,王琳娜的《內蒙古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等。區域音樂也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在樣本文獻中,區域音樂教育相關主題文獻有306篇,占總數的17%。
三、對目前研究成果的評述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2007~2017年,高等音樂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熱點話題上:區域音樂教育(占比17%)、民族音樂教育(占比17%)、課程與專業改革(占比16%)以及人才培養(占比14%)。區域音樂教育部分包含了民族音樂教育,因為不同的民族音樂就存在于不同的區域環境當中。課程、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也是相互包含的主題內容,大部分論文學者在寫相關課程或教育改革的內容時,都會提及改革中如何實現新型人才的培養。
然而,關于教師專業發展(占比4%)、教學法(占比2%)、比較音樂教育(占比7%)以及音樂教育哲學(占比2%)的相關主題,在高等音樂教育研究領域里屬于冷門話題,相對熱點而言較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或者是研究者雖然看到了問題的研究價值卻并沒有進行實際研究。該類問題研究設計的文獻較少,研究層次單一,是專業性高等音樂教育研究理論與實際狀況存在差距的現實反映。首先,針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論文,其主要研究趨勢是與人才培養的趨勢一致的,因為人才培養中教師的綜合素質是決定性因素,大家都一致認為對應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老師的綜合能力也應當有相應的提升,但具體到某個專業教師的綜合能力及音樂素質的培養,相關文獻就更少了,缺乏具體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教學法、比較音樂教育以及音樂教育哲學,這三個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研究者大部分文獻研究的都是國外的方法、模式或理論。對國外已成型的模式進行學習分析并借鑒到我國的音樂教育中。特別是音樂教育哲學方面,我們受西方音樂教育制度、理論、系統影響太深,獨立價值觀沒有穩固的形成體系,這使得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在探索自我發展道路的時候面臨很多阻礙。
總而言之,通過對近十年間以我國專業性高等音樂教育為主題的1778篇核心文獻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隨著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的擴大,我國的高等音樂教育也在與時俱進中發展,新媒體、電子化、多元文化、綜合人才需求等因素都推動著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在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諸多方面的改革和創新。
在這十年間,我們經歷了“拿來”階段(大量用國外的音樂教育理念、模式、方式等套用到我國的及音樂教育上),“借鑒”階段(選擇性借鑒,開始探尋適合我們自己的高等音樂教育),“創造”階段(開始重視本國文化,本土音樂,持續向外借鑒和學習的同時,重視本國音樂文化的對外輸出)。當然,我們現在還處于“創造”階段的初期,如果要想得到突破性的發展,我認為應該重視多元文化下,本土音樂的切實發展。雖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教育研究是熱點,但如何將本土音樂確實地融入到高等音樂教育中,這個問題鮮少有研究者給出詳細的論述,特別是如何使當今的學生主動學習和傳承本土音樂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在高校開展多元化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嘗試以下幾點:第一,營造民族音樂氣氛,呈現其獨特性,良好的民族音樂氛圍能使得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感受學習到本土音樂,同時要盡可能呈現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元化,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加強民族音樂教師的綜合水平,改變以往枯燥泛味的講解和范唱,多采用新媒體,新方法去教學;第三,創新課堂,收集民族音樂文化資源。
作者簡介:劉瀟遙,女,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音樂教育研究;羅宇佳,女,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民族音樂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寧.從對立到聯合——音樂專業技能課與理論課聯動教學新模式探索[J].藝術科技,2016,29(9):66-67.
[2]王熠娜.高校全新復合型音樂人才培養機制初探[J].才智,2012 (5): 115.
[3]辛永姝.試論21世紀高校音樂教師的基本素質——對如何構建多元一體化教師隊伍的深刻思考[J].藝術教育,2016,15(8).
[4]丁嫚莉.俄羅斯高師院校音樂教育特色——以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音樂系為例[J].黃河之聲,2017(18):24.
[5]羨濤.意大利、德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藝術評鑒,2017(18):84-85.
[6]王瑋.元文化視角下的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藝術評鑒,2017(14):99-101.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