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榮榮
摘要:在小學的學習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他們對各方面學習興趣。所以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自身的教學方式的選擇,好讓學生能夠在音樂的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那么,在音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方式;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良好的內部學習動機,創造良好的外部學習環境,這兩個方面的創建都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要想讓學生擁有內部動機和外部的條件去學習,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心理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智力開發,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學習毅力,還有學習的情感和學習的興趣等方面。成功等于智商加情商,一個人僅僅擁有智商是不夠的,在學習上,非智力因素往往起著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用情商來教育我們的學生,幫助學生發揮他們的潛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信心。因為有了興趣以后,學生才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去戰勝困難。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學生期望不要太高
我們要關心學生的成長,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千萬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對學生有過高的要求。教師應該知道,過高的要求和期望,只會導致學生的一次次失敗,不管他們如何努力也無法達到以自己實際不符合的標準,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精神壓力和自卑心理,到那時候,他們就會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就會“破罐子破摔”,對學習就不會上心了,最終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小學音樂的學習中,肯定會有一部分學生對小學音樂學不好,學不會,這樣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就不會很好。如果教師在這時候還像班上其他學生那樣要求他們,就會讓他們脫離自己的實際,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就不能高質量的完成,長久下去就容易讓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失去信心,繼而影響他們的全面發展。
但是,如果教師對所有學生都有一個合理的要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合理要求會促使學生不斷地去努力,一步步地去提高,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比如,一個學生的文化成績很不好,第一次測驗的時候才考了幾分,這時候教師就該對學生進行思想工作,讓他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去努力一下,在下次的測驗中學生就很有可能會提高自己的成績。同樣的,在音樂的學習中教師也要合理的要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表現出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讓他們產生對自己的信心,促使他們努力去提高自己的音樂能力。
二、正確對待學生的表現
在教學中,我們要看到學生的努力,看重學生是否在開心快樂的學習。因為如果一個學生他在努力,他在開心地學,那么就算短時間內他的成績沒有起伏,經過一定時間后,他的成績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如果學生一次沒有學會唱某首歌,那就可以讓他們再練習幾次,讓他們慢慢的提高。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去鼓勵學生,讓他們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分數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但這并不能代表學生的全部,這同樣也能應用于音樂的教學中來。因為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我們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讓他們對音樂有一定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觀察學生是否在認真上課,課后是否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每次音樂測試后,教師主要是對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進行一個正確的分析,看看學生的學習問題在哪里,如何來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通過這樣,學生對自身的成績也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能讓他們有針對性的改正。當學生發現自己在音樂課堂學習中的問題以后,他們就能在課堂中注意這些方面的問題,從而提高自己語言方面的能力。
三、注意看到學生的進步
班上有個別優秀的學生,有些教師就會在教學中把他們當做參照物,經常在班上夸他們是如何如何成績好,如何優秀,以為這樣的做法會促使班上其他成績不好去努力,殊不知這種做法只會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每個孩子成長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身體、學習基礎和能力都各不相同,并且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和上進心,如果教師一直拿優生的長處和其他學生的不足相比,這樣做很明顯是不應該的。教師越拿優生做比較,就越可能讓其他學生敵視優生,還有可能讓學生更討厭優生,這樣就會導致使教師的教育進入惡性循環,后進生一直得不到提高。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如果教師總是夸獎班上那部分唱歌唱得好的學生,就會讓班上那些表現一般甚至表現不好的學生認為教師偏心,在心里產生不好的感覺,繼而影響他們在課堂中的表現。
所以,我們要采取正確的比較方法,比如“豎比法”。豎比法指的是以一個學生的過去和現在做對比,好讓他們不斷地去努力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對于班上那部分問題比較大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注意經常鼓勵他們,找到他們的閃光點,發現他們的進步,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
比如學生從以前不舉手回答問題到回答問題,從不舉手到主動舉手,從不張口到主動開口回答問題,雖然這些都是很小的方面的問題,也許學生在學習中不會發現這些方面的進步,可作為老師一定要注意去發現這些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讓教師看到自己的進步,讓他們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那樣,學生就會有更大的學習動力,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他們就會繼續努力,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堅持這么做,讓他們有更多表現自己和被表揚的機會,這就會促使學生對所學科目產生興趣,也會增強孩子在學習中的信心,從而教師的教學就會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多關心學生,讓學生在音樂的課堂中能夠勇于表現自己,能夠唱出教師的要求。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和其他文化課程教師保持交流,以此來了解班上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一下學生的文化成績,讓其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用學生的各科成績來衡量學生,而是要在具體的課堂中來觀察他們的表現,確定他們對音樂學習的領悟能力。總之,教師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喜婷.探究小學音樂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6(06)
[2]徐維維.淺談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與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7(07)
[3]沈淑麗.小學音樂教學的“寓教于樂”[J].兒童音樂.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