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孜玩古力·買合木提
摘要: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構建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順應了新課程的改革要求,真正踐行“知識來源于生活,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歸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通過對課程資源進行的創新和整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入手,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知識、社會經驗的結合點的課堂教學,精心設計課堂,使信息技術課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發展的空間,使學生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貼近生活;培養能力;做法
當今社會是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能力將作為人們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志。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對其今后的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當代中學生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而培養學生這種能力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義不容辭的的責任。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點我的體會與做法。
一、著力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和意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開始就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1.運用合適的模式培養學生的興趣。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以操作為主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不能完全采用與其他學科一樣的教學模式,應采取符合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特性的教學方法,以便于學生在模仿和創新中不知不覺、循序漸進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有關的知識與技能。“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就是一個能極好地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興趣的模式。 例如:在教學Word“插入圖片”時,先給學生呈現以前學生制作的精美作品,如:配有學生自己照片的年掛歷、生日賀卡等。這樣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為逐步完成任務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進而達到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
2.生活化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興趣。
中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主要目的是要應用信息技術,這種應用可以是學習方面的、娛樂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的……。該標準提到的學生素養的外在表現之一是“在熟悉并利用技術條件和環境的基礎上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時,要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 例如:在“收發電子郵件”教學中,可以圍繞一些節日大做文章。比如:圍繞六一兒童,讓學生給留守同學、或殘疾兒童寫一封電子郵件;
二、從教學方法入手,改“授魚”為“授漁”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變化是很快的,學生不可能一直通過教師來掌握信息技術的新知識,因此教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很關鍵的。
1.自然融合,巧妙強化學科整合。
開展跨學科的活動,找到融合點,實現信息技術學習與信息技術應用之間的有機融合,只要善于挖掘,語數外等學科都能與信息技術進行巧妙整合。
2.虛擬任務,強化應用能力。
網絡資源包羅萬象,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肯定離不開網絡,為了培養學生使用網絡資源的技能和意識,教學中可通過虛擬任務,讓學生查找、整合并表述獲取的資料,注重指導學生對網絡資源進行甄別篩選,將優秀資料為己所用,摒棄不良資源。 例如:《遨游英特網》的第2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虛擬任務——“旅游!請到南通來”,讓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紹南通的人文景觀,所用資料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獲取的,也可以上網通過百度來搜索,最后以“導游”的身份,在全班介紹一個自己認為最有特色的景點。這樣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獲取、加工和傳輸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3.撰寫教程,培養操作表述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個“技術味”很濃的學科,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加其“人文味”,我們不妨嘗試讓學生撰寫圖文并茂的軟件教程,將技術與寫作進行有機的結合,既讓學生掌握了技術,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述、漢字輸入、文本排版等能力。例如:在一次教學中,一名學生在掌握了美圖秀秀修飾照片后,用自己的照片制作了新年日歷,獲得了滿堂喝彩。我抓住時機,指導她將制作方法一步步寫出來,并教會她用[Print]鍵進行屏幕截圖,再粘貼到Word中作為插圖,最后裁剪并添加標注。完稿后我鼓勵她將文章通過Email發送到《中小學電腦報》的電子郵箱,半個月后文章就發表了,在師生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這一舉措不僅激發這名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同學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三、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注重能力的培養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不僅僅是要向學生傳授計算機知識,更應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生活的工具,要大力培養廣大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1.注重“雙基”,注重基本能力的訓練。
所謂“雙基”,實際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基本概念主要講解的是計算機系統的發展概況、計算機系統的組成、計算機病毒的概念及防范、Windows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等,而基本操作主要講解的是基本的鼠標鍵盤操作、文字及圖片的簡單處理,并利用光盤、網絡資源進行輔助學習,能夠參與網絡交流活動等。因此在教學“雙基”時應使用規范的語言與術語進行講解,這對于學生今后學習信息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2.善用修辭,加強實際的操作練習。
目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加強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動手能力再次被提出。在信息技術課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非常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3.科學引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信息技術教材是實例化、簡易化的軟件幫助,軟件幫助文件其實是系統化的教材。通常軟件都會自帶詳細的幫助文檔,引導學生閱讀信息技術教材,引導他們主動進行思考,幫助他們學會查閱幫助文件,知道遇到難題尋求幫助,這樣能從細微處著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而培養終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當然,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有很多的方法和形式,需要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在研究中總結,在使用中提升。這種積累、總結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周建峰.導生自“漁”提升信息素養[M].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6).
[2]貼近生活實際,析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能力[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