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山區的美術教育因為偏離城市,教學設備、教學工具參差不齊,學生審美能力相對較弱。如何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開拓和培養山區孩子的藝術素質、繪畫能力和創作能力。從山區文化著手,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環保材料、戶外教學資源和多元的教學內容,來豐富山區的美術教育。
關鍵詞:鄉土文化;環保材料;美術課堂;美術教育
美術課程是以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1年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自此,全國美教開始不斷地完善和改進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策略,各個地域的美術課堂也都有了屬于自己的美教特色。但山區美教工作因受經濟發展的限制,教學資源的短缺因素的影響,美術教學的開展困難重重。那么怎樣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無限的可能,為山區的美術課堂創造更多的奇跡,就需要我們工作在一線的教師開動腦筋、運用智慧,用更多的方式和方法,盡可能地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繪畫條件。
一、從鄉土文化著手,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校地處粵東山區梅州市,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如何利用這一資源豐富美術課堂,就需要教師以教學大綱為輔,本地環境資源為主,比如:在美術大綱中“造型·藝術”這一教學目標,如果采用教師口述,學生參考圖片這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是不能夠完全達到美術教學效果。而對于土生土長的客家孩子而言,客家的風土人情是最熟悉不過的,老師就可以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以體驗圍龍屋這一造型的樂趣。在美術教學大綱中“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教師以圍龍屋為具象的造型藝術,學生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來完成藝術創作活動。同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客家圍龍屋這一形象的教材,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認識到圍龍屋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范,在圍龍屋的選材和構建上讓學生體會到環保和安全的意識,從而使學生觸摸到客家文化的深層內核,充分認識優秀的客家文化精神,關注現實社會,關注生態環境,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二、充分利用環保材料,豐富課堂內容
眾所周知,山區的美術課堂相比于城市,不論是教學設備和教學工具都有一定的差距。但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所以教師可以運用鄉村的一樹一木、一花一草這些特殊而具有生命力的鄉土教材來提高學生的創作興趣。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的《傳情達意的賀卡》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樹葉、樹枝、花草、谷物這些非常特殊的美術媒材。運用貼近生活的材料,具有創造價值的材料進行美術創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和更新表現方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利用環保材料填補了美術課堂材料的空缺。在《中國象棋趣味造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泥土捏制各種各樣的人物造型。學生利用這些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環保材料學習美術,既可以運用美術設計的功能認識自然,又可以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啟發從而利用身邊資源,學生懂得了用藝術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了熱愛生活、勇于創新的品質。
三、利用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
靈活教學、寓教于樂是新時代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在課堂上,對應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設置不同的教授方法,從而讓學生最有效地接受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在山區美術課中,從學習具有藝術魅力、個性特點的鄉土文化著手,并落實于教學實踐,真正引導、教育學生參與本土文化的交流與傳承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更為直觀的優美環境,帶領學生走出去,或描摹或寫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吸取知識。
四、利用美術課堂拓寬山區學生的知識面
美術作為一門學科,與其他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學校,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學校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鄉村的經濟發展、文化氛圍和信息科學技術更替的速度與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學生接受和理解時代信息的速度比較緩慢。比如,在《現代科技藝術的美》一課中有世界頂尖的雕塑、建筑、科技電子產品。如果想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魅力,教師就應該從審美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知道:美是具有多面性的,只要擁有發現美的眼睛,世界萬物都是美麗的。教師可以通過資料采集、講解等手段,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現代藝術經典作品所獨具的魅力,也可以根據實地資源,例如水車、打谷機、縫紉機等,從造型和歷史變革的角度進行點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美術課所帶來的不同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審美觀。
放眼新時代的美術教育,是倡導“個性化教育”的時代。讓山區的學生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增長更多的繪畫技巧,培養學生的素質等,這些都是我們山區教師所要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總之,在進行美術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按照教材的要求,根據不同的地域和學生不同的年齡段,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創造一種輕松有趣的美術教學環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開拓屬于山區美術課堂的一片天空。
參考文獻:
[1]張紅星.校園文化建設與引領[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08.
[2]楊寶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書[M].長城出版社,2000.
[3]楊建華.淺談如何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益[N].學知報,2010.
[4]徐利治.漫談美術的學習和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