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文
摘 要:以“同舟共濟,擊水中流”龍舟精神為學校精神的沙滘中學有一個班級——騰龍班,它是學校龍舟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踐行者和創新者。騰龍號龍舟上還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他們是騰龍班的支持者、協助者、協建者和協和者,他們就是騰龍班的家長委員會成員,這個家委會的工作模式是協同式育人模式。
關鍵詞:協同育人;核心素養;工作模式
騰龍班家長委員會的工作宗旨:“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即為了培養具備“會健康生活、學會學習和有責任擔當”核心素養的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家長委員會承擔三大工作:(1)協助構建發展型班級;(2)協力構建學習型家庭;(3)協建和諧社區。
一、協同班級——構建發展型班級
一個班級的起點有高低,我們應該關注這個班級的發展之路。班主任是班級發展宏偉藍圖的總設計師,家長們是實現班級發展宏偉藍圖的支持者,而家長委員會的成員更是班級發展的全力協助者。騰龍班家長委員會主要開展好班級“三協”工作。
1.協力保障班級的安全教育工作
組建騰龍班的家長安全護衛隊,保障學生上放學的交通安全問題;保障運動會上的競技安全工作;開設學生消防安全演練、預防講座等。
2.協力開展班級的青春期教育工作
成立騰龍班的家長青春智囊團,是學校和班級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心協力,及早發現孩子的青春期問題,全力配合老師處理青春期的問題。邀請青春期教育經驗豐富的家長、教育專家,為男生和女生作相對應的青春期微講座,保證騰龍班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
3.協力開展龍舟主題活動
讓家委參與學校龍舟文化節的傳統項目,帶領家長們參加親子活動:制作龍舟模型、裹龍舟粽、旱地劃龍船、家庭食龍船飯等。在活動中悟“同舟共濟,奮進爭先”的班級精神。
二、協同家庭——構建學習型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與性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委會要竭力解決“構建什么樣的家庭;如何做好家長;怎么樣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三大問題。為此,家長委員會需開展好家庭主要“三協”工作。
1.協建書香家庭:由家委帶領家長一起打造書香家庭。騰龍班不僅打造班級環境育人,還要全力打造家庭環境育人
(1)確立書香家庭評選方案。訂購書桌、書柜、報紙及期刊,開展親子閱讀,孩子學習期間不受電視、電話等聲音的影響。
(2)分組到家庭參觀評選。慧眼識美,拍照記錄,采訪學生,指出問題。
(3)舉辦書香家庭分享會。給書香家庭的獲得者頒獎,家長和學生一起分享書香家庭的出彩方面、帶給家庭成員的變化。通過打造、參觀、評價、分享書香家庭,以優帶新,齊頭并進,讓書香溢滿每一個家庭。
2.協建家長學習平臺: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倫說過“活到老,學到老”,家長的自我提高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家委協助家長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1)家長自我學習。舉行“好書大家讀”活動,家委帶領家長共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六A的力量》等書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
(2)借力學習平臺。家委聯系了番禺區家庭教育研究會的副會長黃錦全副校長,聆聽他線上和線下的講座活動,掌握了一個個實用有效的教育技巧。
(3)樹立家長榜樣。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學習型的家長培育出善于學習的孩子。家委會通過家長會、班級微信群、班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促進榜樣的形成,推薦家長向榜樣學習,拓展其影響力。
3.協辦親子活動:孩子進入初中后,家長們感覺到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不再像以前一樣親密和友好,為此家委協助班級和家庭舉辦系列親子活動
(1)協辦親子運動會。包括親子籃球賽、足球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兩人三足競走等項目。
(2)協辦親子讀書會。共讀一本書,齊分享心得。
(3)協辦假期親子游。暑假家委組織到溪頭村舉辦親子游活動,親近大自然,感受山水之美;走近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探索動物奧秘;走進華南植物園,感受植物的呼吸。家委組織的各類親子活動,都有利于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激發孩子的潛能。
三、協同社區——構建和諧型社區
洛浦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舉辦的各項活動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包括社工進班級活動和社區活動。
1.協助社工進班
家委協調助力洛浦社工,確定主題,安排時間和場所,開展系列社工進班活動,包括培養班集體團結的《我們有力量》、提升自信的《我們有信心》、培養領導力的《Be a leader》、人際交往的《青春期教育》等活動。
2.組織入社區活動
家委協調家長和學生進入社區參加活動,包括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孝敬老人,在洛浦公園舉辦公益義賣活動等。
騰龍班的家長委員會全力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協同式育人模式,培養了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擔當責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曉平.高等院校校內協同育人的實踐與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2015(11).
[2]崔允漷.追問“核心素養”[J].全球教育展望,2016(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