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菊香


摘要:為了感受祖先“敬業尚賢、沉毅勇為、開放博納、尊崇自然”為價值取向的墾牧精神,南通市通州灣三余小學開設了名為《墾牧文化代代傳》的校本課程。基于墾牧文化的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兼具科學性和人文性,是對鄉土文化的回歸認同,是對兒童生活的本真追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也是學校立足的必然需要。
關鍵詞:墾牧文化;鄉土文化;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5B-0022-04
一百多年前,南通市通州灣三余小學所處的地區還是一片鹽堿之地,荒無人煙。清末狀元張謇先生高瞻遠矚,開啟墾牧大業。“三余”意即“墾三余一”之義。今天,沿海開發大戰略啟動,國家級開發示范區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的成立為新一輪的沿海開發提供了政府支持,張謇的沿海開發的戰略思想在新時期得到了進一步深化,這是近百年來南通對沿海地區的第二次墾牧。如果說第一次墾牧重在開發農業,重在把斥鹵之地打造成田如井、地產棉、人安居的濱海之地,那么,第二輪墾牧重在工業、服務業的大發展,重在打造服務之城、旅游之城、生態之城和人文之城。
一、基于墾牧文化的校本課程是對鄉土文化的回歸認同
我們意識到,城市在不斷擴大,鄉村在不斷縮小。我們的曾祖父母、爺爺奶奶是從哪里移民而來?當年,他們經過怎樣的艱苦創業才在鹽堿地上站穩腳跟?鹽堿地上,他們住在哪里?他們怎么與人交流的?聽他們的創業故事,我們能學到什么?我們的祖先是怎樣過節的?在與各地的人們相處的過程中,如何克服語言的障礙的?又是如何實現文化習俗的“雙贏”的?在相關的調查研究中,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們的兒童已經不知道創業故事,連自己的祖籍在哪里都已經完全忘卻了,何談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呢?因此,感受祖先的“敬業尚賢、沉毅勇為、開放博納、尊崇自然”為價值取向的墾牧精神,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的任務。為此,我們課題組著手查閱大量資料,開始校本課程《墾牧文化代代傳》的編輯工作。
我們以高年級《我們的民俗》中“博物館”這一校本課程內容為例進行剖析。教師在出示以下四張圖片(見下頁圖)后做相應的講解:
閱讀上面四幅圖,你知道這是家鄉的什么民俗嗎?紅雞蛋是在我們剛剛出生的時候,家人煮熟一大鍋雞蛋,用紅紙染上顏色,送給親朋好友,向他們報喜。諸親好友知道孩子出生后,紛紛上門來送產禮,表達祝福,稱為“舍姆羹”。孩子出生二十天左右,就辦滿月酒,答謝親友們的禮物。等滿月了,就去外婆家住上一段日子。滿月那一天,還要為嬰兒剃“胎毛”,將胎毛用母親的乳汁搓成小團掛在床上,可保小孩平安。現在的人們,則喜歡把孩子的胎毛做成胎毛筆。
小孩一周歲時,親朋好友又要來送禮,再次表達祝福,叫作“吃期過圓子”。外婆家送漂亮的衣服,打制銀鎖、銀項圈、銀手鐲,銀鎖上刻著“長命富貴”字樣。周歲那天,父母準備書、筆、算盤、玩具和錢財等讓孩子抓取,以預測孩子未來的志向愛好,俗稱“抓周”。沙地人家對小孩如此重視,寄托了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
這段教學文本圖文并茂,重點介紹了嬰兒出生、滿月和周歲時的沙地風俗,引領孩兒童與父母溝通交流,說說在自己出生和周歲時的趣事。兒童可以在家里找找自己的胎毛筆或者胎毛團,把周歲前穿的小鞋子和自己現在的鞋子做個比較,請父母談談他們對自己的希望,再戴一戴外婆家送的銀制品,學著說一說這些風俗中特有的沙地發音,再和班級中的通州灣新移民們交流交流他們的風俗習慣,比一比各地習俗與沙地習俗的異同,感受成年人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希望。我們應深入理解墾牧文化中“尚賢”“博納”的意義,立志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作為的人,為家鄉的繁榮發展做貢獻。通過這樣的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對自己的成長環境和鄉土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幫助留守兒童尋找精神支柱。
二、基于墾牧文化的校本課程是對兒童生活的本真追求
兒童的知識習得、品德養成和思維習慣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游戲”的滲透。游戲,是兒童成長的必需品。結合校本課程低年級段的《我們一起玩游戲》一課,我們課題組與學校后勤部門取得聯系,利用學校揚帆樓前2000平方米的空地,打上各種游戲框線。同時,我們培訓并發動所有班主任,回憶小時候的游戲名稱、玩法,教會孩子玩,在游戲中感受先祖在貧乏的物質條件下的創新精神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我們也鼓勵老師們利用游戲框線啟發孩子們發明新游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契約精神。造房子、打彈子、丟沙包、滾鐵環等在人們的視線中漸漸消失的游戲就這樣“復活”了。
兒童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通過在游戲中畫、讀、說、做,了解墾牧游戲中蘊含的深刻含義,感受先民“沉毅勇為、尊崇自然”的墾牧精神。我們以“造房子”這個游戲為例。(游戲框架見下圖)
游戲規則:
1.游戲者將沙包從第一格開始放置,凡放置到的格子腳不允許跳入,從上到下依次跳完后,回到起始位置,并在回途中撿起沙包;
2.雙腳不得踩線,不得在一格內兩次或多次跳躍;
3.跳完所有的格子,游戲者可背對格子扔沙包一次,沙包落到哪個格子,哪個格子即是游戲者的“家”,其他游戲者不得進入;
4.所有的格子都變成游戲者的“家”后,游戲結束。
以上為游戲框架和規則。我們的框架都是就地取材,用油漆或是粉筆在水泥地上畫上相應的格子。我們還引導兒童自己去畫,畫得歪一些,不對稱一些,都沒有關系,反而有一種童趣的自然美。在教給兒童游戲規則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玩耍,增進師生感情。在邊玩邊學中,教師告訴孩子這些游戲規則中所蘊含的墾牧歷史和精神。比如,沙包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那時的玩具單調,勞動人民在勞動的間隙,用破布包上米粒、蠶豆、麥子給孩子當玩具,單腳跳意味著我們的先民在泥地和鹽堿地中的艱難行走。櫛風沐雨、歷盡滄桑,我們的祖先首先想到的是在這片荒蕪的鹽堿地上扎下根,有房子住。他們建起一座房子還不夠,還要建造第二座、第三座,不僅要讓自己住得好,還要為子孫后代建起高樓大廈。游戲雖然簡單,但蘊含在游戲中的意義卻是深遠的。今天我們引導兒童在空地上造房子,就是要把這種戰海浪、斗風雨的沉毅勇為的精神代代相傳。在兒童熟悉這樣的造房子流程后,我們引導兒童在空地上自由設計房子的形狀,并自行制訂游戲規則,和伙伴們一起跳一跳,在跳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和契約精神。目前,通州灣開發如火如荼,大片灘涂變城區,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果此時你是通州灣開發的總設計師,你準備怎么規劃呢?如何將墾牧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如何實現城市的各種功能?
立足課堂,用知識武裝學生,以文化的力量育人,是我們教學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最終歸宿。一個學期一次遠足,讓學生在長途行走中培養堅強的毅力,感受先民創業的艱辛;尋找身邊的一個創業故事,以形象可感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敢為人先、回報桑梓的美好品質;制一張家譜,找找先民從哪兒搬來,回到那個開始的地方尋根,聽聽家里祖先的故事,立下興旺家族的志向;做一道家鄉風味菜品,了解此道菜背后的故事,感受先民的生存智慧……我們相信,基于兒童生長的課題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功德無量。
三、基于墾牧文化的校本課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強大支撐
我們發現,一個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組織能力、掌控課堂能力和應答能力都是他本身文化底蘊的體現。在本課題申報成功之后,校長室和教導處把學校的文化發展主基調定為“墾牧文化”,以課題組成員和學校骨干教師為軸心,輻射所有教師。每位教師厘清課題核心概念界定,熟悉三余發展歷史及張謇墾牧思想,了解通州灣開發的現狀,知曉鄉土文化在人成長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熟練掌握墾牧校本內容,認真研讀施良方的《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一書,積極投入校本教材教案的設計工作,主動開發教學過程中的新內容、新方法、新思路。有鑒于此,在實踐探索中積累成功案例,并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逐漸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實踐建構策略,總結篩選出一批典型案例,以期打造一支有墾牧文化積累的教師隊伍。
1.課題會議形成慣例。學校課題組成員進一步學習課題相關內容,把握課題研究重點,掌握課題研究方法,明確課題研究成果形式,進行了子課題的分工。我們課題組與學校校長室、教導處形成合力,在每周工作布置中將課題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將每月的第一個和第三個星期二作為固定沙龍時間,集中研討、交流,為課題的研究提供時間保證。
2.“三個一”工程助力成長。對于課題組成員,我們明確提出“能編寫一份校本課程”“能寫一篇墾牧論文”“能設計一個墾牧主題活動”,通過“寫”切實提升教師的課題研究能力。對于學校非課題組成員,我們明確要求“能上一堂墾牧公開課”“能進行一個案例展示”“能講述一個墾牧故事”,通過這些活動,讓每一位教師成為“種子”,在心中根植下“敬業尚賢、沉毅勇為、開放博納、尊崇自然”的墾牧精神,以滋養自己的思想,形成鮮明的鄉土印記。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一個“播種者”,通過“三個一”工程,將墾牧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四、基于墾牧文化的校本課程是學校立足的必然需要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重點轉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取向,標志著“校本課程”真正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建設的重點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實際情況自主開發一部分課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使課程更加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特點,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校本課程開發是國家和地方課程有利的補充。
1.打造校園文化。校長室根據教育形勢發展需要,確立了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主題為“墾牧文化”,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以此為根基。對學校墾牧文化氛圍的打造進行了整體規劃,并逐步實施。學校在小操場邊豎立了宣傳欄,分“前言”“三余變遷”“風云開張”“余小歷史”“硬件設施”“師資隊伍”“多彩活動”“展望未來”等八塊進行布置,圖文并茂,為廣大師生了解本地歷史、校園文化及未來前景做了鋪墊。
2.創建墾牧園。為了讓學校有一塊適合學生動手的實踐基地,課題組成員清理了學校乒乓球館后面的一塊空地和食堂前的一塊空地,量長度、畫布局、豎柵欄,并分包到班級。各班級自行設計園子布局,突出墾牧精神內涵,自行決定種植品種,讓孩子們在對莊稼的種植、管理中感受人與土地的關系,了解植物世界,探尋種植規律,體會成功的喜悅。墾牧園成為學校與眾不同的向外展示的一扇窗口。
3.編輯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個系列,從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文化傳承、當前開發和余小風云等五個篇章進行設計,貼近各個年齡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深入淺出,便于一線教師操作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與南通張謇研究會的黃為人先生取得聯系,將其歷盡艱辛搜集到的三余的相關圖片、文字資料全部復制,為編輯校本課程提供了珍貴的史料,使得校本課程更具科學性、人文性,更具有歷史厚重感,為積淀學生的鄉土情懷,為課題的成功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趙赟
Practical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Courses Based on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JIANG Ju-xiang
(Tongzhouwan Sanyu Primary School, Nantong 226331, China)
Abstract: To perceive the reclaiming-grazing spirit of our ancestors values of “devotion and respecting sages, perseverance and bravery, opening and extensive reception, and worshiping nature”, our school has set up the school-based courses with the title of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in Generations.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imary school-based course development based on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has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which is to identify with the returning of local culture, to pursue the truth of childrens life, to support strongl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lso it is the necessity of scho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claiming-grazing culture; local culture; school-based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