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瑩
摘要: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應緊緊把握古詩所具有的文化基礎性,指導學生學習古詩的基礎知識,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藝術欣賞性,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為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古代文化奠定基礎。
關鍵詞:古詩教學;詩歌鑒賞;教學法
古詩是一種審美文化,一種藝術文化,是浸透著禮樂精神的文化。中國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孩子們從小就接受古詩文的熏陶,可以引領他們走進宏大、開闊、高尚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有力地抵抗丑惡,改造貧乏和平庸,遠離虛無和輕浮,同時獲得對古典美、傳統美的認識與理解。在教學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方法,探索古詩的真諦,使學生充實、靈秀起來。
一、創設情境,感受詩境
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講究方法,以用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一)故事創設情境
小學生尤其喜歡聽故事,如果在古詩教學前講述一段有關的故事或傳說,當然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學《七步詩》時,在釋題時跟學生講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引人入勝,易于在學生的心中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和感悟。
(二)圖像創設情景
如教《鋤禾》時,讓學生通過觀察烈日下老農鋤地的畫面,講講中午太陽當頭照時的情景,并體會烈日下勞動的感受,想像農民辛勤勞動的形象,從而懂得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三)媒體創設情境
如可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游園不值》中萬紫千紅的春景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西湖“曲苑風荷”的美景,把學生帶入了詩的意境,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四)吟誦創設情境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悅耳感人,又因為“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是傳統的教詩方法,所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使學生一開始就受到感染,激發起濃厚的情趣。
二、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探究
古代賈島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賈先生為何茶飯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進行“推敲”了。賈島和尚反復琢磨“推”和“敲”哪個更好,他也是在進行探究。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積極倡導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而字詞凝練、講究意境的古詩又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有的一首詩之精、神、韻就體現在一兩個字詞中,如學習《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兩句,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句時,設下一疑:對詩句中這個“晚”字,有人認為是“傍晚”的意思,也有人解釋為“晚秋”,老師想聽聽同學們的看法,你們認為應該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于是學生又沉入到對詩句的品讀中去。有同學支持“晚秋”的說法,他從“霜葉”一詞中領會到當時肯定的深秋,到了“晚秋”,經過霜打的楓葉才會紅得像二月里的花;也有的同學認為“晚”應該是傍晚的意思,其理由是因為當時夕陽將落,在火紅的霞光映襯下,楓葉才會紅得快要燃燒一樣,幾乎超過了二月里的鮮紅的花朵。雙方爭持不下,各從詩句的字詞中,從介紹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中,尋找說服對方的證據。不管結果怎樣,這種學習方式對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肯定大有好處。
三、巧妙分析,理解詩意
(一)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如林升的《題臨安邸》,課前可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歷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復,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廟。達官顯宦,富商巨賈也相繼營造宅第,杭州成了他們的安樂窩,具有了當年汴京的規模。而當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別墅,秦樓楚館,歌舞無虛日,以至朝廷傾覆。
有了這些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并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
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適當補充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煉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二)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前提。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如《江雪》一詩的學習,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對第一二行詩句中的“鳥飛絕”中的“絕”、“人蹤滅”中的“滅”的理解,勾畫出天寒地凍、飛雪飄漫的天地;通過對每行詩的開頭一字連成的“千萬孤獨”的感悟,營造出空曠、凄涼的境界。末句的一個“釣”字可謂全詩的“詩眼”,通過對“釣”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機,平常中的蘊涵,觸摸到詩人純凈高遠的內心。
四、拓展活動,再現詩意
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如教學“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兩句詩時,怎樣在畫面上表現出“無處尋”的蝴蝶呢?大家開動腦筋,展開想像。結果,有的學生畫面上的蝴蝶隱約于金黃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畫。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說把蝴蝶畫成淡黃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來了;有的說畫上兒童正拍著腦袋思考,“蝴蝶飛哪兒去了,怎么找到它呢?雖然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貴的是,它已經引發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總之,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要盡可能用詩一樣唯美的語言演繹課堂,用詩一樣的精巧鍛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意蘊營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激情澎湃課堂。讓我們的課堂,因詩歌教學而充滿濃濃的詩意,讓學生的精神生命詩意地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