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波
摘要: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和科學文化素養加深積累,在更好地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亦可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活動實踐中注重從“無”到“有”,提倡先“知”后“行”,由此及彼,厚積薄發,積極促進小學生們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提高;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活動實踐中注重“由表及里”,融會貫通,有效地促進小學生語言與寫作表達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語文教學 綜合素質 行為習慣 養成 表達能力 提高
0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以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為己任。語文教學實踐中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注重德育滲透,加強語文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的有機聯系,立足于促進小學生們的身心良好發展,在注重其文化知識的積累與掌握之外,學會有效地思考與解決問題,樹立其自信、樂觀向上的心態,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學語文教師可有效地依托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合理地促進小學生們綜合素質的提高,體現如下:
一、“由此及彼,厚積薄發。”——借助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的開展與落實,積極促進小學生們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提高
(一)從“無”到“有”——讓小學生們知曉行為習慣的養成重要性。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以課文中的正面事例為榜樣,輔以教師的言傳身教,促使小學生們產生正確的分析能力和是非判斷能力。明白事情的對錯與否,從而自覺約束自身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更要以傳遞和弘揚正能量為自身的行為準則,使其從“無”到“有”,先借助“規矩”,再成“方圓”,從而促進小學生們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先“知”后“行”——注重小學生們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活動實踐中, 注重小學生們的日常言談舉止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即可,要使其由“所知”到“所行”,養成規矩意識,再言行合一,讓小學生們對待周圍發生的所見所聞,事無巨細,學會辯證看待,學會區分是非善惡,知曉何謂“美”與“丑”;學會用正確的認識來規劃自己的言行,有所為,有所不為,長而久之,習慣自然生成,如禮貌待人、舉止文明、樂于助人、遵守社會公德,傳承中華美德等等,使其先“知”后“行”,從而促進小學生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從“點”到“面”——協助構建小學生們行為習慣的養成體系。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注重德育滲透的同時,也可有效借鑒國內外或是其它學科相關“行為養成”的先進經驗,汲取吸收用于自身教育實踐。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及時收集小學生們行為習慣養成的反饋信息,注重小學生們平時的心理傾向與人際交往關系的動態,要適當與適時調整教師自身的授課教育方式與教育方法。除上所述,還要注重在平時教學中培養其形成合作意識,讓小學生們體會團隊的力量,明白合作的樂趣;培養其學會傾聽,懂得與人相處并樂于助人,培養其誠實守信與為人坦誠的可貴品質。小學生們良好行為的建立與養成除靠其自身努力之外,還要群策群力,要構建學生、老師和家長三方聯動的督勵機制,為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氛圍,使其良好行為習慣能從“點”到“面”的有序養成。
二、“由表及里,融會貫通。”——有效促進小學生語言表達、語言領悟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語文課程一直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文字與語言,來將他們細致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極其活躍的思維躍然于紙上或是語言表達出來,力求使其做到用詞上準確,文理上貫通,觀點上鮮明,表達上形象,結構上清晰,充分描述他們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等。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方式的設計,一定要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由表及里的融會貫通,來有效促進小學生語言與寫作表達能力的提高,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由“多聽”到“多說”至“善說”——促進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學會借鑒教材中人物的經典語言表達,借鑒其說話技巧,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們有計劃、有過程、有條理地練習語言表達,要求學生在表達時注重條理要清楚、觀點要鮮明、內容要充實、概括要簡練、節奏要分明、語言要言簡意賅;既要大膽實踐更要善于總結,既要相互借鑒又要及時改進,由“多聽”到“多說”至“善說”,從而提高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二)從“多讀”到“精讀”至“領會”——促進小學生語言領悟能力的提高?!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苯處煈笇W生們多讀好書,培養其終身閱讀的習慣,使其善于從閱讀中汲取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學會感悟閱讀中的重點,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
學習其表述與評價、分析的方法,能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和布局謀篇的技巧,借鑒與摘抄比較好的文段或是句子,用心感悟與體會,反復揣摩與品味,特別是標點符號的不同用法,為今后寫作積累素材。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三)從“積累”到“動筆”至“能寫”——促進小學生寫作表達能力的提高。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發展實際,讓學生勤于動筆,善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積極向上的表達真情實感。教師平時要多注重培養小學生們多記錄與多寫作的習慣,將平時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時刻記錄下來,方法與形式不必單一,但要學會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鼓勵其大膽嘗試有感而發,有感而書;教師則通過平時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精心設計說寫練習,指導學生們用不拘一格、精彩紛呈的語言表達其所見、其所聞、其所感、其所悟,注重培養其正確而靈活地把語言材料組織成話語,從而準確地表達其思想的能力;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應考慮到學生們文化底蘊的層次性和知識運用的遷移性、表達方式的遞進性等,讓學生在寫作中體會經典,悟出寫作表達的內在規律,以此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僅僅要促進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等能力的積累,更要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其愛國主義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其個性,激發學生們的語言表達創造力,培養其合作精神,發展其健康的個性,養成其良好的意志品格,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其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英)羅伯特·赫勒著.綜合素質[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
[2](法)安妮.夏萊-德布雷.兒童心理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3]莫雷.教育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馮維.小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黃濟,勞凱聲,檀傳寶.小學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夏家發,劉云生.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