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娜
【摘要】本文論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一是要結合學情,合理定位教學目標;二是以生活為切入點,處理和運用好各種教學資源;三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四是實施發展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有效教學 教學氣氛 發展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14-02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應運而生,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也有不少的課堂出現了膚淺化、操作化的現象,課堂看似熱熱鬧鬧,氣氛很好,但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效率很低,甚至是無效的。這一問題值得我們高度關注與思考。我們知道,學生任何一種素質的形成都是一個過程,課堂教學活動在這種過程之中起著重中之重的作用。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對待有個性差異的全體學生?又怎樣使他們在課堂上習得學習方法、提高語文素養呢?而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又將如何更好地利用課堂這個陣地向課堂要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以下是筆者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一些探究。
一、結合學情,合理定位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中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效果,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教學目標定位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目標定位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過高了達不到,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過低了,學生不耐煩,課堂顯得松散。要想取得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率,教學目標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眼于學生的“學”,體現基礎性、創新性的統一。教學目標要服務于所有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其中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內在統一,不能游離于知識與技能之外的過程與方法,為活動而活動;也不能以“貼標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孤立地、機械地、生硬地進行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或者只關注知識的教授和技能的訓練。
有一次,我們學校的一位教師送課下鄉,上的內容是語文S版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一課。該教師第一次備課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初讀課文,學習本課“兩會字”,學會要求會寫的生字;精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水的不同形態變化及性情;交流水的相關資料。結果,在試教過程中,該教師發現“精讀課文”這一環節不能很好地實施,更不用說交流資料了。因此第一次試教不但時間不夠,而且整個課堂顯得亂哄哄,效果很差。過后,我們幫她分析原因:因為這是第一課時,再加上學生是臨時借來的,而且只在課前十分鐘才告知他們上的是哪一課,課前沒時間指導他們預習,而對于二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沒有接觸過這樣抽象的自然界現象,想要在一節課里達到教師設計的以上教學目標談何容易?很顯然這個目標定位過高了,內容沒有體現基礎性、創新性的統一,知識點沒有落實到位,教學方法欠佳。如果學生連課文都沒有讀通、讀順,就要他們去精讀理解課文,簡直是“拔苗助長”。這樣的教學設計是脫離實際的,是空中樓閣式的低效率教學。為了追求真實有效的教學,教研組老師和該老師馬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研討。最后大家一致認為,將這個課時的目標定位為:重點指導學習“兩會字”;引導學生朗讀好文中難讀的句子,在讀中感悟句子,并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把“精讀課文”這一目標留到下一個課時,目的是讓學生先學會生字、詞,然后讀通讀順課文,初步感悟課文內容。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接下來的精讀課文就順理成章了。這樣一來,她最后呈現的課堂實實在在,內容體現了基礎性、創新性的統一,知識點也落實到位,教學方法出色,學生興趣濃,效果好,獲得了聽課者的一致好評。
因此,在備課時,我們要認真思考,結合學生學情,靈活地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前要做各種預設,以便教學過程中適當調整,朝著“得當、準確和高效”的目標努力。
二、以生活為切入點,處理和運用好各種教學資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關于“生活即教育”,他是這樣說的:“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說“生活決定教育”。因此,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準確分析學情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要剖析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的家庭情況、周圍發生的事等,摸清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并進行相應的學情預設。比如,“學生對某一些問題可能會做出怎樣的回應”“課堂上出現某些突發事件時,教師該怎樣更好地應對”等,從而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課堂更具慧心,更有靈動性,最大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教學《船長》一課時,筆者先充分下放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自讀課文,劃出令自己感動的句段或圈出相關的詞語,并說說讀后的感受。有同學說到令他感動的句子是——哈爾威船長問大副:“船還能堅持多少分鐘?”大副說:“還能堅持二十分鐘。”哈爾威船長說:“夠了!”從這個“夠了”可以感受到哈爾威船長很有把握救出所有的人。聽了學生的感受后,筆者順勢點撥:“孩子們,咱們現在來算一算,船只能堅持二十分鐘了。二十分鐘,要救六十人,那么,每個人的逃生時間有多少?”學生回答說:“只有二十秒。”學生經過計算,以及結合他們平時的生活體驗,體會到當時時間很緊迫。筆者又進一步引導:“時間緊迫呀,但是哈爾威船長卻覺得足夠可以救出所有的人。其實,真的很足夠嗎?”這時,有學生說:“我明白了,船長說‘夠了其實是想向慌亂的人群傳遞一種自信和鎮定,讓大家都鎮定下來聽從指揮,就一定能獲救。”這樣的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以學生“生活關聯”為切入點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對于與自己生活相關聯的問題、現象等非常感興趣,樂于參與討論。因此,我們要努力找到學習主題與學生生活的關聯點去設計教學活動。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
在教學中,良好的學習氛圍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如果學生信服于你,喜歡上你的課,教學效率自然會明顯提高。如果教師威嚴十足,面無表情,令學生時刻警覺著,敬而遠之,就不利于開展教育教學。有的學生甚至會討厭教師的教學方式,產生厭學情緒。筆者認為,要想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教師就要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愛滿天下”,要在課堂上注意營造和諧的、愉悅的、自信的、熱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教師應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到學生們的學習當中去,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打破常規的“說教式”“講述式”“問答式”教學模式,組合多形態的教學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獲取新知。只有在平等、輕松、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被激發出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習個性才能得到極大的張揚。
筆者班上有一名剛轉學來的內向的女生,她雖然已經上四年級了但是從來不肯寫作文。后來,筆者認真觀察她,并通過家長了解到,她在語言方面天生發展緩慢。剛開始筆者問她問題,她從不吱聲,更不用說主動回答問題了。后來筆者發現她有勤快的優點,也喜歡幫助別人。比如,班上哪里臟了她就立刻打掃,哪個同學沒來得及打早餐,她都會去幫忙。于是,筆者就抓住了這個切入點,在課堂上經常表揚她。漸漸地,她開始愿意和筆者溝通了。之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又故意安排一個她曾幫助過的同學和她一組,在組內積極鼓勵她多發言。平時,筆者還偷偷動員其他同學多和她聊天,帶著她寫作業,看一些課外書。慢慢地,在課堂上她竟然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更令人欣慰的是她在一次測驗中居然寫了一篇300多字的作文。由此看來,少一份限制,多一份鼓勵與期待,靜待花開,我們總會看到花開的時候;少一份刻板,多一份自由,我們的課堂會蕩漾起飛揚、靈動的浪花。
總之,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使課堂教學更高效的必備條件。
四、實施發展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發展性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在學生表現好的時候給予其最大限度的表揚。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教師不單單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在課堂上我們不妨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評價語,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思維。如多用“這句子你讀得多好呀!請你再給大家讀一遍吧”“我很欣賞你讀書時專注、入神的樣子”“你讀得真好聽”“看,文中的燕子媽媽沖你微笑了”“老師都被你讀的內容感動了,你念得比老師還要棒”“老師覺得,你長大肯定能當一個優秀的播音員”“我看你是在等待機會發言,老師幫你一把,你就站起來吧”“你看你多會聽呀,聽出了一個好詞來了”之類的評價語來激勵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激勵,進而產生更高的學習熱情。例如,筆者班上有一個調皮搗蛋、不愛讀書的男孩子,有一次,從來不認真聽課的他居然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對此,筆者及時贊揚他:“愛迪生就是一個愛動腦子的人,你能像愛迪生一樣思考和動腦,真了不起!”接著,筆者在班上講愛迪生的故事,并特別強調愛迪生認真學習、認真思考這些情節。他聽得非常認真,表示長大后要當一個像愛迪生一樣偉大的科學家。可見,激勵的評價語言對于學生是很重要的,它有助于激勵和鞭策學生。
除了如上策略,教師還要努力尋求更多有效的策略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力爭把學生的課業壓縮在課堂當中,真正做到為學生減負,從而使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去發展其他能力。
注: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以美育促進師生發展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7C211)的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