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齊麗麗 蔣曉蒲 張春榮 趙叢 劉暢
摘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益探索;在遵循“資源共享、學習指導、練習鞏固”等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特別要注重處理好,傳統性與現代性、思想性與應用性、主導性與主體性的關系;在柔性設計與剛性規定相結合的教學實踐中,保持剛柔并濟的教育活動結構張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翻轉課堂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既具有普通大學思政教育一般特質,又具備自身學科特性與實踐要求。推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特別要注重處理好傳統性與現代性、思想性與應用性、主導性與主體性的關系;實現在柔性設計與剛性規定相結合的教學實踐中,保持剛柔并濟的教育活動結構張力。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翻轉課堂”教育實踐柔性設計
(一)翻轉課堂與三觀教育結合。《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毛概”),是我國高校本專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在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做到滲透三觀教育于日常教學。例如:分析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講授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時,可適時引領學生,開展唯物辯證的世界觀的構建。其中,資源共享階段,進行微課設計時,可提供葉利欽關于“共產主義在蘇聯國土上試驗了70年,是人民的悲劇;它只是一個美麗愚蠢的烏托邦”的言論資料,引發學生思考。學習指導階段,借助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心兒永遠向著未來,你需要的是努力…”;引出向前看、向腳下看的唯物辯證的世界觀;并引領學生運用科學世界觀來觀察世界、分析觀點,批判葉利欽錯誤言論。在練習鞏固階段,借用心理學觀察事物角度判斷練習,進一步夯實向前看、向腳下看的唯物辯證世界觀的建立。
(二)問題教學與本質分析結合。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問題教學,實現高教思政課教改與大學生身心特點的高度契合與有機結合;探究事物本質開展本質分析,能有效滿足大學生進行發現式學習與有意義學習的心理需求、避免概念疊加。例如:在講授本質探索與社會主義本質問題時,資源共享階段,通過提供非洲的社會主義越搞越窮;某些非洲國家將大勺、小勺都換成中勺,就以為實現了社會主義;認為平均主義、一大二公、精神崇高、普遍貧窮,就是社會主義等等相關資料,進行微課設計。學習指導階段,通過分享《莊子·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與公孫龍《白馬論》中的“白馬非馬”等相關文章,進一步體會本質探究的必要性;同時,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在練習鞏固階段,開展社會主義本質主題,小組辯論活動,在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本質的同時,實現批判性思維方式的養成與思辨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翻轉課堂”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
(一)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高校思政教育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教育主體地位,注意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方式訓練,促進大學生“思想成人、專業成才”。
(二)以學生興趣為依托。當代95后大學生,看似平靜的外表下,是內心澎湃的心聲。如若良性交流難以形成,學生更多的會回歸內心世界;課上不吵不鬧,只是靜靜地玩手游……因此,翻轉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做到科學理論實踐化、思想化,表達人性化,并適時圍繞主題,結合學生發展訴求,開展提問、探討與辯論;堅持探索、引發興趣、實現教學相長。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翻轉課堂”教育實踐剛性要求
(一)教師的理論素養要求。進行翻轉課堂教學無論是資源共享、學習指導、練習鞏固,三階段的進行;還是“家校翻”、“校內翻”、“課內翻”,三形式的開展;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理論思維,一直都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永恒不變的主題;其實現途徑就是要不斷讀書學習,尤其是哲學書籍。
(二)教學內容的意識形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翻轉課堂教學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時,要堅持學生在前置學習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幫助與引導下,逐步完成自我探索,形成問題解決的本質思想與主體認識;在隨后的學習指導中,經教師引導實現自我認知;并經練習鞏固,形成科學的道德認知、先進的思想體系與牢固的意識形態。
例如:在論述理想擔當與中國夢的實現問題時,采用“理想加擔當,實現中國夢”的邏輯理路;在資源共享階段,通過分享張杰的歌曲《仰望星空》,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存我心者,道德法則”,與習近平總書記五四講話(指出“青年一代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等相關資料實現資源共享,點燃大學生青春夢想;在學習指導階段,與學生一起重讀經典,領悟《唐宋八大家文集·歐陽修卷·居士集》中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人生智慧;體會總書記北大講話中關于“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諄諄教導。最后以“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托,開展演講比賽,進行鞏固練習,匡正思想基礎,夯實意識形態。
(三)學生思維的理性思考要求。利用翻轉課堂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通過學生前置學習發現問題,在學習指導環節,由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問題解決的思想與方法,并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結構;而不只是單純的接受。大學生形成質疑、反思、解放、重構的重要精神品質與理性思維結構的根本原因,是基于理性思考能力的培養;而這正是,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目標與方向導向所在。
四、結束語
進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翻轉課堂實踐,只有做到秉承專題教學與三觀教育結合,問題教學與本質分析結合,實踐教學與知行體會結合;柔性設計教學內容,彰顯教育思想性與學術性;在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學生興趣為依托的基礎上,體現教學主體性與主導性的同時,滿足教師的理論素養要求、教學內容的意識形態要求、學生思維的理性思考要求,高職院校思政課翻轉課堂實踐,才能真正實現知識傳授、生命感悟與文化傳承的結合;從而真正實現啟發思考,生成智慧,形成科學的道德認知、先進的思想體系與牢固的意識形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朱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變”與“不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5):69-73.
[2]楊霞.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5(05):155-157.
課題項目:保定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翻轉課堂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71061)。
作者簡介:楊曉梅(1977-),女,河北行唐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職思想政治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