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斯
摘要: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觀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過程中所必須回答的問題。隨著現代化實踐的不斷深入,對于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觀的認識也經歷了革故鼎新、齊頭并進、涵養三個發展階段,文化構建也從重在批判到重在整合、再到重在延續。從這一認識過程可以看出我們黨對于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觀二者關系的認知也是逐步深化提高的。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價值觀;革故鼎新;齊頭并進;涵養
一、革故鼎新——文化構建著重批判
(一)現代價值觀構建初期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發展下了這樣的定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按其定義來看文化發展的歷程,傳統文化中必然有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觀念,思想觀念革故鼎新是新文化產生的必然因素。因此,歷史上每一個階段新文化的產生過程都是以批判文化傳統為前提的。工業社會否定農業社會進而得到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工業文明也是在否定農業文明的基礎上得以發展起來。14世紀到17世紀的文藝復興根本原因就在于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不滿足于教會對其的精神統治而產生的新文化浪潮。然而從微觀視角來看這一接替過程卻是漫長的,全體民眾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全新的價值觀是不現實的。現代價值觀剛剛構建,缺少傳統文化的數千年積淀的歷史底蘊和群眾基礎,這是現代價值觀構建的劣勢。如果現代價值觀單獨以觀點的標新立異只能是玩弄詞藻,就很難持續下去。因此,現代價值觀的構建必然要在批判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得以在公眾視野展現,尤其在現代價值觀建立初期,批判意味更濃一些。
(二)現代化實踐的必然結果。
改革開放初期,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現代化生產實踐帶動下,中國社會迎來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普遍標準的觀點引導之下,一些全新的觀念和價值取向也映入觀眾視野,逐步被群眾接受,影響人民群眾的日常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例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競爭意識、財富意識、法治觀念等在價值觀領域就表現的尤為突出,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必然帶來的思想觀念的新變化。而這些思想變化也隨著現代化生產實踐的開展,更大程度上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同,進而影響到人們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與此同時,那些基于鄉土社會下的文化傳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減弱,甚至一些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也會被人們所舍棄。例如:基于平均的小農意識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公平為主,效率優先的分配原則;求穩怕變的小農心態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求新求變的開拓創新精神;傳統的宗法觀念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法治觀念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念。這些都是在現代化生產實踐中對于傳統文化的自然揚棄的過程。
(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出。
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新時期黨的價值取向,并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闡述中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在批判繼承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1]。并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時間觀念、法治觀念、競爭意識、效率觀念在政策制定層面給予積極的肯定。例如:依法治國的確立;肯定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鼓勵除了勞動所得之外,其他生產要素也參與到分配中,以及分配過程中效率與公平并重等等,這些制度確立勢必會繼續推動現代價值觀的快速傳播。
二、齊頭并進——文化構建著重整合
(一)有關現代化的反思。
隨著現代化實踐的深入,重視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是從現代化反思而得出來的。我國作為后起現代化國家,所走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必然帶有對于西方國家現代化發展之路的效仿。由于與西方所走的經濟發展之路相似,那么在社會層面也必然會受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甚至有的學者主張對西方的現代價值理念全盤接受。即現代化不僅包括工具理性的西方化,也包括文化層面上的全盤西方化,這是對現代化根深蒂固的誤解。我們的精神價值層面,不能像技術層面可以完全的西方化。這一點,美國作家亨廷頓在他的傳世名篇《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著重區分了現代化與西方化這兩個概念,亨廷頓把現代化理解為器物層面、技術層面的現代化,而把西方化理解為制度、文化層面與西方的趨同化,他發現在一個非西方國家,現代化和西方化呈現反比關系, 一個民族可以在工具理性、科學技術上模仿西方,甚至比西方還要西方,但是在文化內核、心理結構上卻秉承傳統,可能越是現代化,越是反西方 。正如亨廷頓在書中總結的:我們是現代的,但我們不是西方的[2]。
我國學者也開始對現代化進行反思。90年代初期的尋根文學,就是在現代化生產實踐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反思的背景下而提出。隨著改革開放后現代化的發展,西方的價值理念和文化觀念逐步引入中國,那么基于鄉土社會下文化傳統不僅不能隨著現代化實踐所舍棄,反而歷久彌新,是中國人難以割舍的文化基帶。“在民族深層心理層面,我們有民族的自我[3]。”尋根文學的興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現代化浪潮勢不可當的今天,中國文化要保留其傳統,如果要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隔斷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命脈。因此,從文化層面來看,現代化并不等于徹底西方化,甚至是反西方化。
(二)現代化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社會化生產力發展最終就要呼喚一種集體主義力量,需要有一種集體主義精神的推動。這也是在國家出現危難時刻,民族精神對于攻克時難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98年形成的抗洪精神,02年的非典精神,07年形成的航天精神都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的生動演繹。這些實踐行為再次證明,一些文化傳統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歷久彌新,仍然是當今時代重要的精神食糧。與此同時,世界也逐步認同中國古老的東方文明。80年代,10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始認同孔子言論,認為中國傳統的孔子言論是解決現代化危機的關鍵。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標志著以鄉土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世界文化的青睞,莫言作品以他的家鄉高密為創作背景,以紅色作為主基調,孕育著豐富的象征韻味,作品中闡述的中國人對于生存的極度渴望、對于惡劣生存環境的抗爭,以及面對災難下那種最為原始的犧牲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莫言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也表明了這些獨特的中國元素和中國印記得到世界文化的認同。基于以上陳述,我們可以從一個更寬闊的視野去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展現出新的生機活力。
(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并駕齊驅。
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理論名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里,對民族精神做了全新的闡述,即“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4]這是我們黨的文件第一次將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價值做出的高度概括和凝練表達。并且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觀二者關系認識加深一步,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三、涵養——文化構建著重延續
對于新時期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習近平主席有這樣的論述:“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5]”這段闡述既提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根植于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談到通過創新性轉化和發展大力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我們就不難理解涵養一詞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者的關系了,二者應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傳統文化奠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為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民族特質;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賦予傳統文化鮮活的生命,讓傳統文化不再被封存在歷史記憶中,而是活在當下,繼續發揮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社會作用。只有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相得益彰,中華文化才得以更好傳承延續。
參考文獻:
[1]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1982.9,12
[2]賽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3]韓少功.《文學的根》.[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
[4]勒龐.《烏合之眾》.[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