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眾傳播的信息時代,各種傳播媒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影視作為眾多傳播媒介的一種有著優于紙媒的巨大優勢,它的時效性,多樣性,自由性使得信息傳播更加直觀、方便,而動畫電影作為影視其中的一種,它充滿想象力和奇思妙想的敘事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受眾。本文以早期中國動畫電影為研究對象,對中國動畫中所具有的鮮明的民族個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動畫電影;民族個性;傳統文化
一、中國動畫發展簡史
我國的動畫片歷史淵源流長,1922年到1945年是中國動畫片的萌芽和探索期。現代動畫發源于十九世紀的歐洲,但直到1918年美國動畫片《從墨水瓶里跳出來》在中國放映,動畫這一新鮮事物才開始在中國發展起來。從60年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在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于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特別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動畫都受到我國動畫的影響。但是從90年代起,我國的動畫開始走向衰落,現在充斥在中國動漫市場上的幾乎全是日本和美國的動畫。
1941年,《鐵扇公主》作為中國的第一部動畫長片上映,其中人物設計和故事情節都相對復雜,制作成本也很高,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動畫片。該片在探索民族風格的過程中明顯受到了美國迪斯尼動畫電影的強烈影響,但在故事上它還是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化用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唐僧師徒降服牛魔王,撲滅火焰山繼續取經之路的故事,正義戰勝黑暗,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觀影滿足感,同時也鼓舞了抗戰時期民眾的抗戰熱情。
建國后,中國的動畫事業得到了非常快速的發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從1950年的一部動畫,發展到60年代已經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鬧天宮》。《大鬧天宮》可說是當時國內動畫的顛峰之作,人物、動作、畫面、聲效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1947年我國第一部木偶動畫《皇帝夢》;1958年拍攝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畫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2年第一部折紙動畫《一棵白菜》完成。新的動畫形式的加入使中國動畫事業也達到了一個頂峰。
經歷文革,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大部分作品都受到當時政策的限制,鮮有優秀作品出現。在文革開放之后,動畫片制作進入繁榮時代,在1978年到1989年之間制作了219部動畫片,例如《哪咤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哪吒鬧海》是一部大型的寬銀幕動畫,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致,想象豐富”的作品,深受國內外歡迎,它以濃重壯美的表現形式再一次煥發出民族風格的光彩。[1]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作品。
二、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元素分析
(一)中國動畫電影的造型。
動畫在本質上是對造型藝術的延伸,美術是動畫的基礎,我國早期的優秀動畫作品都從中國傳統美術中借鑒元素,例如《九色鹿》借鑒了佛教壁畫,《小燕子》、《小蝌蚪找媽媽》等使用了中國水墨畫的手法……從工藝方面來講,中國動畫藝術吸收了大量工藝形式來豐富自身的視覺語法。例如:民間剪紙,木偶,皮影,陶瓷,玩具甚至七巧板等。
國外動漫人物造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寫實類風格、寫意類風格、另類風格、抽象符號類風格,寫實類風格主要還是以歐美、日本的部分主流院線片為代表,如:《風中奇緣》系列、《范海辛》、《幽靈公主》、《天空之城》、《東京教父》、《城市獵人》等。
中國動漫人物造型的風格和國外動漫差異不大,主要分為寫意類風格、另類風格、抽象符號類風格,國產動畫中寫實類風格及另類風格和抽象符號類風格的作品不多,目前多見于動畫實驗片或者動畫短片。而寫意類的風格在中國動畫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如:《天書奇譚》、《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等都屬于寫意風格,實際上迪斯尼對于中國動漫風格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國以前的動漫形象很多都是借鑒迪斯尼的表現技法并結合中國的連環畫等藝術技法創造出來的,經過演變正在逐步形成本民族的風格。
(二)中國動畫電影的幾種獨特式樣。
1.木偶動畫。
木偶動畫有別于與一般的二維動畫,它是定格動畫的一種形式,是在借鑒木 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國產木偶動畫興盛于上世紀80年代,期間出現了很多經 典的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神筆》、《真假李逵》、《東郭先生》、《狼來了》、《假如我是武松等,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這些動畫現在看來也同樣精彩。
2.中國木偶動畫。
木偶動畫片是在借鑒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影片中的木偶一般采用木料、石膏、橡膠、塑料、海綿、鋼鐵和銀絲關節器制成,以腳釘定位。采用逐格 拍攝的方法,通過連續放映呈現活動的形象,所以木偶動畫也屬于定格動畫的一 1953年,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擴建為動畫片和木偶片小組,至1956年共拍攝11部木偶片。
中國的木偶動畫善于綜合多種藝術形式,展現著濃郁的民族風格。比如《嶗山道士》中就運用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手法,創造出了一種虛實相生的美妙意境,與動畫的主題相契合,為整部影片增添了動人的情趣。《過橋》中的小狐貍,木質的軀干,毛線繩的四肢營造了一種剛柔并濟的感覺,使得小狐貍這一形象更加生動同時又增添了趣味性。《阿凡提的故事》則是是用布偶,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中最早的智者形象——阿凡提,這部影片抓住了銀絲布偶柔軟的特性與舞蹈相融合,使得劇中人物動作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節奏美感。
3.剪紙動畫。
剪紙動畫片是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運用到美術片設計制作的一種中國特有的美術片類型,是在借鑒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美術電影樣式。它以平面雕鏤藝術作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現手段,吸取皮影戲裝配關節以操縱人物動作的經驗,制成平面關節的紙偶。環境空間則由繪制的紙片及貼在玻璃上的前后景構成,玻璃板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以便分層布光。拍攝時,將紙偶平放在玻璃板上逐格拍攝。
1958年萬古蟾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影片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間剪紙風格,不僅使觀眾耳目一新,還為中國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片種。簡潔的造型,明艷的用色,極具裝飾性,鄉土氣息濃厚,體現了獨特的民族特色。此外中國的剪紙動畫片有《鐵扇公主》、《漁童》、《山羊和狼》、《濟公斗蟋蟀》、《葫蘆兄弟》、《人參王國》 等,剪紙動畫以其濃郁的民俗風情的視覺符號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獨特魅力。
4.水墨動畫。
水墨動畫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制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
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了一部稱作”水墨動畫片斷”的短片,作為實驗。同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該片一上映便轟動全世界。平日里“單線平涂”的動畫片第一次使用中國特有的水墨畫效果。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優秀的水墨畫。
此外另外一部優秀的水墨動畫當屬《山水情》,影片把人物作為主體,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相當和諧的結合,對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國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畫有了突破和提高。攝影師打破前三部傳統逐格拍攝手法,對準原幅背景進行拍攝,再與逐格拍攝的動畫鏡頭相合成,充分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在處理師徒離別的影片高潮戲時,采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再與動畫鏡頭合成,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這部僅18分鐘的影片,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格畫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云氣繚繞的山,煙霧朦朦的水,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顯示出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同時,與之緊密揉合的各種現代動畫手法,把中國水墨動畫這朵藝術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結束語
中國動畫電影在儒家文化的浸潤,道家文化的滋養與民風民俗的熏陶之下,融合近幾年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撐,在推進民族化的道路上定會越走越遠,越做越好。創作者們要追著自己的赤子之心,勇于探索,敢于嘗試,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潛移默化地融合到創作中,努力推動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閆麗坤.淺談中國動畫發展史[J].青年文學家,2009(06):124。
[2]彭吉象著 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6年版。
[3]陳雪映.淺談動畫電影中的傳統文化元素[J].電影評介,2008(18):10-11。
作者簡介:張金風,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2015級在讀研究生,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電影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