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艷
摘要:小學階段的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美術學科作為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提高自身的教學效果。那么,在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問題,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呢?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課堂;教學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各方面發展都不成熟,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不能太過復雜。因為在小學階段我們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美感,讓他們對美術有一個基礎的了解。所以我們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要注意自己教學內容的淺顯易懂,好讓學生對美術課堂感興趣,也能讓他們學得更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同學生存在著不同的認知差異,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了解學生的這些認知差異,好更好地讓他們在美術課堂中表現自己。認知的過程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獲取信息、做出學習的計劃以及解決在學習中遇到問題的心理過程。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就要注意解決以上問題,好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在不斷地實踐教學中,我也總結了一些教學經驗。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首先,小學生本身的好奇心是比較強的,在學習中我們如果比較強硬比較死板,長久下去就容易讓學生的想象力有所下降,學生的好奇心也會受到影響。而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好讓他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創造出更多屬于自己的作品。當學生的好奇心一直存在時,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就會增強,繼而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也就更用心了。在美術的學習中同是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勾起學生的好奇心,采用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激發他們對美術的好奇心。
其次,我們要豐富學生的美術理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都比較薄弱,他們對美術學科的了解也非常少,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給學生講解有關美術的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清楚地明白學生所講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腦子里儲存的關于美術方面的知識也就會越來越多,繼而就有利于學生在未來對美術的學習了。同時,當學生的知識量越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就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從而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
再次,創造想象的情景,對學生進行想象力的訓練。純理論知識的講解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對所學的內容也不會有很深的印象,所以教師在美術的教學中要注意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因為美術課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讓學生在腦子里先有了自己想創作的意象以后,他們才能用筆把它勾畫出來。在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中感覺把教師所講的都聽懂了,可是在完成老師所布置的繪畫任務的時候去無法下筆,導致這樣的原因絕大部分是因為學生的想象力不夠豐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鍛煉學生的想象力。比如我們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課題,然后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加以注意,我們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自己來給大家朗讀一遍,讓他們來想象一下自己創造的情景,激發他們的想象。
二、了解學生的認知差異
認知方式又叫認知風格,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各方面的思考所顯示出來的獨特的風格。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班級中肯定會存在著不同思考方式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先了解班上學生的認知方式,然后才能更好地展開教學。總體來看,在一個班級中學生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認知風格。
首先是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的學生。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傾向于自己的內心感受,會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判斷所遇到的問題,不怎么會受到其他學生的想法的干擾。能夠獨立的思考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學生在對事物進行判斷的時候經常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往往沒有自己獨立的認識。我們在美術的教學中善于觀察就會發現,當教師把任務布置給學生的時候,有的學生喜歡去問問別人畫什么?當聽到別人畫什么或者別人對自己的話指點以后,就容易去改變自己的原有想法,而去選擇大家都認可的繪畫作品。而班上的一部分學生當聽到教師的任務以后,他們就會獨立的去想自己應該去畫什么?在繪畫的過程中也不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干擾,遵從于自己的內心。
其次是沉思型和沖動型的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只要細心的觀察,通過一定的時間和學生相處以后就可以發現班上一部分的學生在處理事情時或者是完成作業的時候速度非常快,他們會快速地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快速地去解決問題,但是不怎么注重作業的質量,這種就是沖動型的學生。另外一種是沉思型的學生,這類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速度慢。他們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速度太慢,往往在相應的時間不能完成規定的任務。比如我們在教學中給學生布置繪畫任務以后,班上一部分學生沒過好長的時間就交作業了。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去贊揚他們的速度,可經過幾次以后,我們就能看出他們作業的問題,有可能是書寫馬虎,有可能是畫不對意,有可能是作業質量低下。還有一部分學生完成的作業倒是非常的好,可是他們經常不能按時交作業。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學生,我們都可以發現有其缺點有其優點。當我們了解了班上學生的認知方式以后,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去改正學生的缺點,發揚學生的優點。在美術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不同類型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讓他們互相監督,互相檢查,互相提高。比如我們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我們讓沉思型的學生和沖動型的學生分成一個小組,讓沉思型的學生監督沖動型的學生的速度,讓其慢下來。反之,沖動型的學生去督促沉思型的學生去加快自己的速度。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以后,我們就能讓學生相應的改正自己的不足。
在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去了解班上的學生,培養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快樂的學習有關美術的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研究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素質教育,制定出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計劃。同時,作為教師也要樹立不斷學習的理念,在教學中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采取適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自己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杏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J].科技視界,2012(02)
[2]施沛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新論[J].教育,2016(05)
[3]周琪.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J].新課程(小學),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