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光
摘要:深度學習是指不僅能理解著吸收所學內容,更要在此之上能批判的繼承知識,將其與自身的知識系統相融合,找到頭腦中的各種信息之間的關系,把理論知識在不同的實際情況中靈活運用,制定策略和處理困難。在初中化學學科教學中,帶領同學深度學習,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聯系與應用,大幅提高學習效能,還能有效促進和提升他們的化學核心素養。本文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策略做了探究和總結。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研究
一、引導學生注重淺層學習
天下之事,必始于易。淺層學習即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既是深度學習的開始,也是深度學習的根基。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并不矛盾,促進深度學習并不意味著要減弱甚至放棄淺層學習。相反的,教師應更加重視淺層學習的教學設計。初中化學伊始,有大量需要記憶與理解的內容需要淺層學習去實現,如元素符號、儀器的名稱等,因此,教師應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出發,將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學生學情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同學的淺層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增強課上互動,為進一步深入的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在記憶元素符號時,可遵循讀、寫、記的步驟。對于讀,教師可安排全體閱讀、部分閱讀、個體閱讀等形式,以提升學生課堂注意力,增加課堂活力。對于寫,可安排課后抄寫、課前抄寫、抄寫展示等環節,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符號的印象,做到眼熟手熟;此外,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書寫問題,還要展示學生優秀的書寫內容,形成激勵效應。對于記,可根據教學實際,限時限量規定記憶內容,鼓勵學生主動展示記憶成果;對于學困生,則需教師做出及時的關懷和鼓勵,不可態度生硬。
總之,淺層學習是初中化學的入門學習狀態,也是后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注重淺層學習的教學設計,即符合人類認識新事物的基本規律,也為深度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
《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把教材內容分為“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和“化學與社會發展”5大主題,并寫明了具體的授課規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對這些規范靈活理解運用,因為它是籠統的、不具體的。教師要結合同學的實際情況,將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將三維目標的培養與中考實際聯系起來,創造性地設計合適的學習目標。舉例來說,課題“分子與原子”在教材中對應的教學要求是:“了解物質的微粒性,明確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組成物質的微粒,可以從微粒的角度分析部分日?,F象。通過分析教材與教學實際,我們可把該課時教學內容調整為:①明確物質由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組成;②知道微粒的三個基本性質,了解溫度對運動速率的影響,以及解熱脹冷縮、物質的三態變化等現象與微粒間距的關系;③能綜合運用微粒的基本性質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
通過設計合理的學習目標,確定了教師該講什么、練什么,也確定了學生該學什么以及學了干什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對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有效引導和促進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總結聯系
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對新舊知識進行總結聯系,具體而言,就是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經驗,融會貫通地對新的學習內容進行處理;同時,新知識的學習又能對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和加工。教師越重視知識的總結聯系,越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深度學習。
計算題是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學生的易錯點。在課題“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涉及到含雜質物質的計算。該內容既涉及到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和基本計算方法等舊知識,又涉及到含雜質物質的計算等新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回顧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總結金屬氧化物與C、CO的反應規律,找到配平相關反應方程式的方法;通過教材例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化學方程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應為純凈物”的結論,加深學生對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認識,并總結出純凈物與含雜質物質之間的計算方法,從而最終確立該類型計算題的解題思路。
及時的對新舊知識進行總結聯系,能有效提升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提供了扎實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方法,還為深度學習提供了有效的、重要的思路。
四、理論聯系實際
深度學習重視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同學基礎理論知識有扎實的掌握,找到對應的原理,使用發散思維,用多種手段和書本上沒有的創新方法處理困難。因此,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情景問題的開放性、應用性以及實際性,通過有挑戰的實際問題去激發學生的探索欲,使其能更深層次地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同學的辯證思維,鼓勵同學勇于提出創造性的觀點,開展深度學習。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生活中可用食醋祛除?!边@個知識點常常出現在試題中,體現了化學基本原理的運用??僧斆撾x了書本,實際場景中需考慮的問題往往較多,不宜單純運用某個知識點去解決問題。比如,茶杯內水垢往往較少,確實可以用食醋祛除,快捷方便。而容量大,尤其是內壁粗糙的容器如水壺,若仍用食醋除水垢,則會出現食醋用量大、味道難清除等問題。因此教師可就此提出“食醋除水垢需注意哪些問題”、“還可用哪些東西除水垢,其原理是什么”等話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歷提出建議,最后經整理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通過真實情景的實際反饋,引導學生對某些“萬能”知識開展合理的批判,通過綜合考慮,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以促進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的最終實現。
總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深度學習”概念的提出,不僅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同時也是鍛煉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要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課堂學習中“主人公”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借助多媒體工具以及化學典型例題的講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做到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從而整體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閻乃勝.深度學習視野下的課堂情境[J].教育發展研究,2013(12):76-79
[2]劉巖,張發新.化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實踐與探索[J].化學教學,2015(9):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