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霞
摘要:隨著體育在初中課程中所占比重的日益提升,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便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健康教學作為一種旨在針對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進行提升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本文特立足于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對如何開展初中體育健康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健康教學;實踐研究
在教育事業不斷改革優化的當前,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視度也不斷提升,為初中體育健康教育的推行帶來了新的契機。體育教學中的健康教學,即指從學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宗旨,從各方面、各環節優化體育教學體系,給予學生更為健康、良好的教學環境。為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本文特對如何開展初中體育健康教學做出了相關研究,現總結如下。
一、對體育器材進行充分利用,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基于體育這一課程的實踐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通過外界手段的輔助作用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由此實現健康教學的最大體現。體育器材作為體育教學中的重要輔助道具,在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當中均具有著廣泛的應用范圍,教師可對其特性加以合理利用,使其成為提高健康教學質量的一大利器。隨著教育界對于體育這一課程成本投入力度的加大,各種種類繁多的體育器材逐漸應用于體育教學課堂當中,為體育健康教學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道具支持。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所感興趣的體育活動也各不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便應充分尊重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學生興趣愛好的不同,讓其自行對所感興趣的器材進行選擇,以增強體育教學的靈活性與多樣性。例如,鑒于男女在力量方面的差異性,男生對于球類運動大多更為偏好足球、籃球等強度較高的運動,女生則更為偏好乒乓球、羽毛球等強度較低的運動,因此,在進行球類器材選擇時也將存在一定差異性。教師可通過小組自由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自行選擇想要參與的球類運動,并通過相應的體育器材進行相互聯系。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發揮指導作用,對不同小組的動作要領、運動方式等因素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同時也遵循了個性化發展的健康教學原則。
二、適當開展體育競賽,強化學生團隊協作意識
體育競賽是體育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競技精神與競爭理念,對于激發學生的奮斗意識、拼搏精神可產生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要開展體育健康教學活動,便可從利用體育競賽來強化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角度著手,實現學生體育精神、體育能力的整體提升。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體育競賽的過程中,應以實際學習的體育內容為基礎,并在此前提下做出適當調整,將其轉化為一種全新的競賽模式。例如,在開展球類運動競賽時,教師可對傳統競賽中“男與男打,女與女打”競賽模式做出相應變革,對參賽的男女比例做出適當調整,以促進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最大化提升。以羽毛球的競賽活動為例,由于男女兩種性別在力量、擊球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以往的羽毛球競賽中,為盡可能消除競賽雙方的差異性,通常以相同性別的學生作為競賽對手。但通過對這種差異性的合理利用,便可將其轉化為一種教學優勢,促使教學內容得以深化。教師可通過開展“男女混合雙打”的方法開展羽毛球競賽,鑒于男生具有較強的爆發力,而女生在靈活性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因此,在混合雙打的過程中,學生便需對存在的客觀因素引起足夠重視,通過合理的位置安排、配合互動來實現隊伍的強化。通過這一競賽方式,不僅可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得到良好鍛煉,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以更為靈活的方式面對休育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三、靈活運用分層教學,避免出現教學失衡現象
鑒于不同個體所具有的身體素質、運動強度等因素存在差異性,如果一味以同一的標準進行教學與管理,便難免導致出現顧此失彼的教學失衡現象,由此與體育健康教學的基本理念呈相悖狀態。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通過層次劃分的形式進行教學,針對不同的個體以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促使學生的實際能力與教學內容更為貼合。以籃球運動的教學為例,教師針對籃球基礎不同的學生,應輔以不同方式的教學。對于基本不具有籃球基礎的學生,應對其進行原地運球等基本層次教學;對于大致了解籃球運動的學生,可對其進行邊走邊運球的掌握層次教學;對于可熟練進行籃球運動的學生,可對其進行變向運球、邊跑邊運球等熟練應用層次教學。分層教學的教學原理屬于動態而非固態,即指當學生掌握了所在層次的內容后,便可向下一層次進行遞進,以實現整體水平的提升。通過上述方式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不僅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最大化提升,使學生掌握各類運動中不同層次的基礎,同時也可使教學方向處于平衡狀態,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提升空間,與體育健康教學的根本理念形成了高度呼應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實現初中體育健康教學的良好開展,就必須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對各種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來實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初中體育健康教學是與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基礎息息相關的一個環節,要求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刻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準,避免出現“教”與“學”的脫節,實現學生身心素質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