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要:應用題教學是數學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一直貫穿整個小學階段。而低年級應用題是整個應用題教學的基礎,其中簡單的一二步應用題的教學是最主要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段;應用題;能力培養
課程標準提出:應用題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將應用題教學與計算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應用題教學作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一直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無論是哪個年段,都會涉及到,而低年級應用題是整個應用題教學的基礎,其中簡單的一二步應用題的教學是最主要的。然而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比較差,即使是反復練習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理解和抽象概括能力?我在教學中不斷的嘗試了一些方法,現概括成以下幾點:
一、與語文學科閱讀理解方法進行整合,抓關鍵詞審題
應用題的難易程度主要是由應用題的語言敘述部分和數量關系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程度決定。就像語文教學中的閱讀理解一樣,學生對應用題語言敘述的理解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理解,所以在培養學生理解應用題能力方面,我把語文學科閱讀理解教學中抓關鍵句和關鍵詞的方法遷移到應用題審題的教學中,讓學生抓住應
用題中關鍵句和關鍵詞來幫助理解應用題。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只有正確理解題意后,才能正確的分析出數量關系。所以在培養學生應用題審題能力中,我把語文學科閱讀理解教學中的通用閱讀和精讀方法遷移到這里。
(一)閱讀——大概理解題意
閱讀是指快速的通讀一遍,對所讀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生往往通過這種快速閱讀,能大概的理解應用題所描述的事件。
如:媽媽帶了40元,買了8個面包,每個面包2元,還剩下多少錢?同學通過快速閱讀就能夠大概的了解應用題中描述的是“媽媽帶錢去買東西,買完東西后剩下了錢。”這樣大概的理解題意對于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題意奠定了基礎。
(二)精讀——抓關鍵詞找信息
對應用題有大概了解后,學生就要對應用題進行“精讀”,這里的精讀是指找出解答應用題需要的相關信息。我在這里的教學中也遷移了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對精讀的方法——畫出關鍵詞或關鍵句。
如上題中我讓學生第2或第3遍讀題,并在讀題的過程中圈出關鍵詞。學生通過這樣的精讀就能找到題中“有40元”“買8個”“每個2元”“剩下?”等關鍵詞,并由此掌握題中的這些數學信息,然后很快就能分析出本題的數量關系是:40元-買面包的錢=剩下的錢,為后面進一步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打基礎。
二、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與訓練
新課改數學課程下的教學內容不單獨設置應用題單元,每一種應用題都穿插在其他知識當中。課程設置也大多是條塊相結合的,更註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將應用題教學與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與情感態度相結合。為了適應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安排,教學時更要讓學生理清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一)從問題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數量關系
應用題教學中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從問題入手,
分析出所求問題需要什么數學信息,也就是題目的主要數量關系,然后從應用題信息中找出或求出所需的數學信息。在教學這種分析方法時,我把前面閱讀和精讀應用題的方法與之進行結合,從問題的關鍵詞開始分析,找出本題主要數量關系,然后再從條件的關鍵詞中找出所需數學信息,或者是進一步的尋找數量關系求出所需數學信息。
例如:老師帶5個同學去看電影,成人票每張9元,兒童票每張6元,他們買票共花多少錢?先讓學生閱讀和精讀應用題,畫出關鍵詞。然后學生從問題關鍵詞 “買票共花”入手馬上會分析出用“老師買票的錢+同學買票的錢=買票共花的錢”,老師買票的錢是9元,同學買票的錢不知道要求,接著學生又能通過關鍵詞“5個同學”“兒童票每張6元”分析出同學買票要用5個6元錢。這樣一來這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就分析出來了。
(二)充分發揮線段圖的直觀教學作用
應用題教學中分析數量關系的另一種方法是從條件入手,分析出數學條件之間的數量關系,這樣就順理成章的能夠求出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畫線段圖不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體化的手段,也是一種使學生進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線段圖具有一定的直觀性,能夠把抽象的文字變為具體的圖例,有效地表露隱藏著的數量關系。
利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從應用題條件入手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例如:梨樹有24棵,比蘋果樹多4棵,蘋果樹有多少棵?有的學生一看到多就用加法。為了理清蘋果樹和梨樹之間的關系,我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進行觀察、比較。通過這樣直觀的觀察,學生較清晰地理清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既培養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又初步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為今后解更復雜的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低年級應用題教學是應用題教學的基礎,是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階段,對培養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抓好低年段應用題的教學,培養學生這一重要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