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麗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充分說明了生活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數學的教學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立足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創設情境,力爭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提高學習興趣。
關鍵詞:情境創設;小學數學;作用探究
新課標強調“數學生活化”,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北新屯小學從事多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所積累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突出生活材料的經驗性
有些數學知識往往是概念化、抽象化的,但這些概念化的、抽象化的知識又常常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找到具體的原型。而且不難發現,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成為學生合作交流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運用星系技術借助多媒體演示并提出問題。“老師要想知道這段時間通過路口的各種機動車的數量,如何才能知道呢?”學生一聽,太容易了,“數數唄”“統計統計不就行了嗎”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出各種機動車輛的輛數。多媒體演示結束后,學生反映車輛太多,速度太快難以統計清。這是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小組內應該進行分工合作交流。在分工的基礎上,又重新借助電腦演示,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好記錄。結果學生的方法很多:有畫豎線的、有用對勾的、有用點表示的、用畫“正”字的。按照我們教師通常的思維用畫“正”字來表示最簡單實用。一部分學生同意這種觀點,但是,另一部分學生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是“車輛跑得太快,眼睛不能離開屏幕,如果低頭畫‘正字,很不方便的。還可能會落掉一些車,如果用點點或畫豎線的方法,操作起來簡單易行。雖然后來需要數,但是,可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我會心地一笑,在生活中,學生只要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是最實用的,我們何必強求呢。
二、強化生活材料的鮮活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利用鮮活的生活材料為他們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例如“求地磚的塊數”是面積教學的難點,因為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在教學這一例題時,我沒有直接出示例題,而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講臺的地面,上面鋪了一些什么形狀的地磚?學生齊聲回答是正方形的。接著又問學生“我們要在教室的水泥地面上鋪上和講臺一樣的方磚,一個教室還要買多少塊呢?”在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引出問題,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更易引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迫自覺地探索新知。學生開心地看著自己的教室地面、講臺地面,“那不是看看教室地面的面積包含了多少個方磚的面積,就可以了嗎?”經過小組激烈地討論得出:只要知道方磚的面積和教室地面的面積行了。在學生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形成共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實踐:量出方磚的邊長和教室的長、寬,再計算出地磚的塊數。在學生們為自己的結論興奮不已的時候,一個學生提出了異議“應該減去講臺上方磚的塊數。因為,講臺上已經鋪好了啊!”話剛說完,教室里就響起了掌聲,我也高興地鼓起了掌。
三、注重生活材料的回歸性
在實踐中發現,僅僅課堂中挖掘一些“生活材料”是不夠的,我們還應培養學生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意識,讓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和物,養成質疑、提出問題的習慣,讓學生在課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入課堂教學,由這些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地思考,就會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我組織學生玩丟沙包的游戲。讓參賽的8名同學,分別站在已畫好的長方形的四個頂點和各邊的中點來向中間的小籃投沙包。正當教師要喊開始的時候,站在四個頂點上的同學,提出了強烈的抗議,認為教師這樣安排不公平,要求圍成圓圈來投才公平。我說“那為什么圍成圓圈才公平呢”?學生們說“就是這樣才公平嘛!只有這樣,我們每個人到小籃的距離才是相等的才公平。”但是,又不能為自己的道理找出理論的根據。于是我因勢利導,把這個問題帶到課堂中來,學習了有關圓的知識后,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在教學中,學生是帶著問題來聽課的,自然是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言地就明白了,原來剛才應用的就是在“同一個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的知識,從而覺得數學真得是有用。
四、彰顯生活材料的實踐性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對小學生來說,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是真正讓數學與現實聯系,讓學生學習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數學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去主動解決所碰到的現實問題。例如學習“利息”的知識后,讓學生當一回爸媽的小參謀:家中多余的錢怎樣存最合算?在學習了“工程問題”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紅星期天去萬友文具店買文具,所帶的錢如果全部買筆記本,可以買10本,如果全部買鉛筆,可以買15支,現在她先買了4本筆記本,余下的錢,還能買多少支鉛筆?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后,我要求學生完成這樣的動手實踐:如果將8塊香皂包成一包,你能設計出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通過實踐讓學生認識到在通常情況下表面積越小越好,越省料。
綜上所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材料”,把社會生活這個廣闊天地作為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使學生發現數學、喜歡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