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欣
摘要:幼兒期是進行合作訓練的最佳時期,事實也證明幼兒之間能夠合作。從小就加強幼兒群體性與社會性的教育,培養他們主動交往、協同合作的團體意識和與人溝通、和睦相處、共同生活的社會能力很重要,合作能力已成為幼兒走向成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關鍵詞: 幼兒;合作能力;提高;行為
通過近幾年對幼兒教育活動的觀察和探索,我看到幼兒的合作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幼兒在伙伴中人緣好、朋友多,和小伙伴一起玩時能讓著別人;有些幼兒驕橫跋扈,和伙伴一起玩時愛和他人打架;有些幼兒很“小氣”,不肯把自己的東西讓別人玩一玩。為了能更好的提高幼兒相互間的合作能力,我嘗試了以下的幾點做法:
一、樹立良好的合作榜樣,讓幼兒理解合作的含義。
幼兒的心目中,老師永遠是他們的偶像,老師平時的一言一行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為了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我們老師和老師、老師和保育老師之間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從中幼兒就會看到三位老師各自分工不同,誰在負責他們的學習,誰在負責他們的生活,他們都會進行仔細的觀察。有的還會在一些自發的游戲中表現出來,我班的宗異、陳泳希等小朋友在活動后聚到一起,仔細一看宗異正在分工呢:“我來上課,你去準備點心……”其實幼兒的心里都知道什么叫“合作”,但由于他們年紀小,不知道怎樣用語言來表達,只會游戲中來表達自己對“合作”的理解。另外,在家中父母的合作,也是幼兒學習的好榜樣,他們知道在家里媽媽做哪些事情,爸爸做哪些事情,有這樣的觀察經驗,在娃娃家的游戲中他們就會玩的更加投入。另外,家長也是幼兒學習合作的好榜樣。平時還要鼓勵孩子多與周圍的人進行交往,學會一些交往語言,懂得與別人合作。如:教會孩子熟練地使用一些禮貌用語“請”、“謝謝”、“你好”、“請幫幫我,好嗎?”等等,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合作交往習慣。
二、提供多元的合作機會,讓幼兒掌握合作的方法。
在新《綱要》中也提到:“教師幫助孩子養成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交往技能”。作為老師就要從各個方面入手,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讓他們懂得怎樣去與同伴合作。我認為以下的幾點做法,對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會有一定的幫助。
(一)在教學活動中設置合作的環節,來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
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給幼兒提供一些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共同完成某一項任務。比如,在美術活動《秋天的樹林》,就是讓幼兒進行合作畫。她先把底板設計成了樹林的樣子,然后讓2~3名孩子在上面進行繪畫,然后合作涂色。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幼兒你讓我我讓你,懂得相互謙讓,而且同伴在畫的不好的情況下,還會幫助改正;在語言活動中也可以安排一些合作的環節,比如一起合作講一個故事,如在語言活動《小兔子找太陽》中,在自主閱讀的環節的部分,我就對幼兒提出了合作講述的要求:讓他們兩兩合作,一個扮演小兔子,一個扮演兔媽媽,進行對話,我發現他們在講述時比原來更加認真了,而且對方在講的時候還會專注的聽,我覺得,這種合作的講述的效果還是很好的。我們應該利用各種各種教育活動讓幼兒練習合作。由于幼兒的興趣愛好不同、水平不一,讓他們合作,就能取長補短,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在游戲中提供交往的機會,提高幼兒的合作技能。
游戲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游戲的教育作用的發揮程度直接受教師指導的影響,因此,教師在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游戲時間外,還要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合作的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合作性游戲,培養幼兒的合作技能,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我們為許多游戲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化內容,每次游戲前,都向幼兒明確提出合作要求。游戲后,請幼兒說一說,你是跟誰合作的,怎么合作的。如在開展醫院游戲前,我們先提問:病人的病是誰治好的?游戲后讓幼兒分析得出結論:只有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才能為病人治好病。又如,體育游戲中,我有意識的讓他們合作玩一種玩具,在幼兒在取玩具的時候我先要問:“你和哪個好朋友一起玩的?”玩過后,我同樣也要詢問,兩個好朋友玩的怎么樣?在這樣的一個玩的過程中,幼兒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與同伴合作的技能。
(三)在操作活動中,投放利于合作的材料,激發幼兒的自發合作。
操作活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必不可少,在操作材料的投放也非常的重要,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果。因此,我也經常在考慮:材料的投放是否有利于幼兒的相互合作?通過我投放的材料,會不會引發他們自己去進行合作?在上階段開展的一次建構游戲中,我得到了答案。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積木及插塑,讓他們圍繞主題“美麗的家園”進行構建,我發現幼兒一邊在拼搭一邊就在和旁邊的同伴商量,“我來搭公園里的樹,你搭一個花放在我的旁邊,好嗎?”聽到這樣的對話后,我想,教師適當、合理地投放不同類型的材料,會激發幼兒和同伴之間的自發的合作,讓他們在不經意間體驗到了合作游戲的快樂。
三、鼓勵積極的合作行為,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成果。
通過觀察,發現有時幼兒能與同伴一起友好配合的玩耍,或協商、詢問,這時我們就應注意引導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尤其是比較此次合作與上次不合作或不愉快的合作,引導幼兒自己從中找原因,以便下次更好的合作。在幼兒成功完成后,老師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應及時肯定。可以用一些肯定的語言,如“你能商量著合作搭,真好!”“你們倆配合得真好!”還有用贊許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動作,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因而進一步強化合作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合作行為。
總之,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平等、愉快的環境,營造和諧的氣氛,采取多種形式、途徑,培養幼兒分享、容納、商量等合作關系的能力,同時密切與家長配合,幼兒園與家庭取得教育的一致性,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