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河南省精準扶貧已初見成效,蘭考和滑縣經過省級核查,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以蘭考縣和滑縣為例,研究精準扶貧政策在河南省的實施情況,對蘭考、滑縣兩地成功脫貧的經驗進行總結分析,為河南省剩余51個國定、省定計劃按年度脫貧的貧困縣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結合自身情況把握脫貧方向提供參考。
【關鍵詞】河南省 精準扶貧 經驗啟示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2014年以來,精準扶貧逐漸成為新階段解決我國貧困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河南省政府2015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方案,是細化精準扶貧的方法,也是結合河南實際,給出的“河南答案”。通過研究蘭考縣、滑縣兩地如何成功實現脫貧,走出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道路,總結分析兩地因地制宜實現脫貧的方式經驗,從典型到一般,根據《河南省貧困退出實施辦法》這一文件,為河南省剩余51個國定、省定計劃按年度脫貧的貧困縣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結合自身情況把握脫貧方向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分析這兩地脫貧之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堅決避免出現“邊脫貧,邊返貧”現象,保持兩地在脫貧攻堅期的穩增長勢頭,實現兩地的可持續發展。
二、精準扶貧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扶貧工作“過度”,越扶越貧
對貧困戶的幫扶,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答案自然是后者。只依靠財政資金的大額投入,對貧困戶補助、施救,“一條龍服務”,只會加深他們自己是貧困戶的觀念,從而一味“等、靠、要”,成為各級財政的負擔。這種做法并沒有激發貧困戶脫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而助長了一些貧困戶的隋性,讓他們認為貧困是一件好事,真有吃飽穿暖不用工作的好事,有些甚至脫貧之后還遲遲不肯摘帽,樹立了一種變相的榮譽觀。如此的精準扶貧和大水漫灌式的扶貧并無區別,只因沒有做到識別貧困對象的“精準”,對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同等對待,只是因為你是貧困戶,就給你錢,資助你,對你拿這筆錢去干什么并不關心,對是不是能自力更生并不關心,從而使真正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和殘疾人等的扶貧資金需要減少分配。這種做法一旦因某些原因而對貧困戶“斷奶”,重新陷入貧困是必然的事件。
(二)盲目跟風,找不準特色。
這個問題尤其以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追趕或借鑒發展勢頭良好或已脫貧地區經驗的過程中突出,長期徘徊在發展低谷,走不出貧困困境的貧困地區,很容易將其他地區的經驗復制己用。學習借鑒并無問題,但若學的只是表面和皮毛,只羨慕規模有多大,效益有多高,而沒有看到背后的機制和流程,以及因地制宜的特點,則極有可能不顧實際情況,拍腦袋決策,制定錯誤的發展規劃和方向,可能會浪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而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三)“扶富不扶貧”與政策死板的矛盾。
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扶富不扶貧”的現象其實不可避免。這里的“富”是相對的,其實不是貧困戶,但由于他的各方面條件確實好于貧困人口,所以扶貧資金往往更偏向于投入到這些人身上,因為他們的作用效果快,帶動效應強,能夠在短時間內顯現出強烈的示范效應,引導貧困人口找準脫貧的方向,由此展現扶貧政策的正確性。但這種做法在同樣的標準和程序下,又很容易忽視其余條件更差的貧困戶,引發他們內心的不滿,扶貧政策就會被質疑不公平,使得“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三、兩地精準扶貧的經驗總結
(一)致力于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共同發力
滑縣和蘭考縣都致力于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共同發力,使貧困人民人均收入快速上升,在提高人們收入水平方面,以市場扶貧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在市場扶貧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輔之以金融扶貧手段,減小產業發展中的風性。滑縣緊緊盯住扶持到戶、到人,把涉農部門專項資金集中用于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利用產業扶貧基金,推出了“扶貧貸”、企業(合作社)帶貧、光伏扶貧等創新舉措,篩選了金泰服裝、宜麗制衣、故道家紡等帶貧企業,在貧困村建工廠或加工示范點%個,目前已建成32個,在建20個;并在一些貧困鄉鎮,建成光伏發電、種植、養殖基地,保證每個貧困村都有相應的的扶貧產業。此外在各個貧困村,村委積極提供就業單位信息及技能短期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信息。
(二)積極推動產業集聚區建設
蘭考縣積極推動產業集聚區建設,打造中高端家居集群、小微企業孵化園集群和電商產業集群。對木制品加工發展基礎較好的鄉鎮進行產業規劃打造鄉鎮產業特優園區,同時蘭考積極推動本地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五農好新廠區建設帶動就業200多人,探索農業合作社、公司十基地+農戶等脫貧模式,并積極探索農業+電商模式,努力讓當地農業搭上互聯網的快車道。同時積極探索“金融+扶貧”、“保性+扶貧”等保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舉措,借助資本的力量加速脫貧致富。
(三加大扶貧攻堅的宣傳
對社會團體組織、高校、公眾等社會主體予以官方性質的公開鼓勵,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如標語、公益廣告和宣傳片等,號召有志青年投身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鼓勵擁有相應社會資源的實業家返鄉創業,鼓勵社會公眾關注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狀況,鼓勵志愿者協會等社會組織積極捐資捐物等。同時做好相應的政策扶持,創造社會扶貧合作共贏輿論環境,通過官方媒體宣傳記錄扶貧攻堅進程中的點點滴滴,如河南衛視熱播的《脫貧大決戰》,培養扶貧主體參與扶貧的意識和責任等。
四、結語
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注重物質扶貧的同時也要關注貧困人民的精神世界,物質上要脫貧精神上也要脫貧。在兩地調研中都有村干部和群眾反映少數貧困人口脫貧主動性較差,過度依賴政府依靠補貼,貧困的農村地區文化生活單調,精神信仰缺失。要補農村地區的文化短板,豐富大家的精神世界,充分發揮扶貧對象的脫貧積極性,使廣大貧困人民鼓足干勁盡快摘掉貧困的帽子。
參考文獻:
[1]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5(6).
[2]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5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