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瑩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低增速、高質量的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仍有部分農村地區發展受多種因素限制,生活條件依然艱苦,為響應十九大精神號召,向第一個“百年目標”奮進,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期。金融精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確保我市農村貧困人口盡早摘掉貧困的“帽子”,本文將根據金融精準扶貧的現狀展開分析,研究泰安市金融精準扶貧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金融;農村信貸
隨著國家對扶貧投入力度不斷加強,我國脫貧工作成果在世界上所有國家中占據首位。但目前,仍有部分地區因一些客觀原因,其經濟發展一直很遲緩,始終達不到脫貧工作的預期。此外,各地的金融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征信制度不健全、信貸體制與地區實際不適用等問題,一直沒有被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所重視,這些都成為了扶貧工作的障礙。
一、精準扶貧的現狀
(一)精準扶貧方式
當前精準扶貧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其一,專項扶貧方式。地方政府部門根據所在地方具體情況,擬出需要扶持開發的產業,再向上級政府部門進行申請。在政策支持下,通過地方自身的建設,做好產業開發和升級,進而有效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其二、行業扶持方式。經研究制定出科學的農村扶貧開發方案,并準確落實。為保證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做好前期的基礎工作,比如,完善地區的電力供應系統,保證民生和生產用電。對農村道路交通進行及時的修整,保障產業開發項目不受交通阻礙。全面照顧到農村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將扶貧工作落實到實處。其三、社會扶貧方式。通過引導社會力量對農村進行定向扶貧,政府安排工作小組和干部進駐貧困村,領導地方企業和村企合作共建,確保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精準扶貧工作基本情況
泰安市針對貧困戶建立了專項檔案和信息管理機制。據統計,當前泰安市共有貧困村464個,其中省級扶貧工作重點村213個、市級扶貧工作重點村251個,省級扶貧標準以下貧困戶7.33萬戶、14.24萬人,其中,國家扶貧標準以下貧困戶3.89萬戶、7.23萬人,岱岳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等五個縣市區是泰安市金融扶持重點地區[1]。
2016年以來,泰安市政府利用專項基金扶持了眾多產業項目,大力開展對種植、養殖企業、鄉村旅游、電商等項目的扶持,產業項目建設的進展迅速,有效改善了農村交通、飲水,教育、衛生等問題,基礎是設施顯著提升。與此同時,政府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緊抓脫貧工作,開展了多項針對貧困村的幫扶活動。調動511家社會企業參與對口幫扶,409個貧困村與企業對接成功。
二、金融精準扶貧面臨的困難
(一)制度體系未形成
泰安市面臨的貧困人口數依舊很大,同時,貧困人口分布地域不均。多數貧困人口分散在山區和塌陷區等脫貧難度較大的地區。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以往的扶貧措施并不完全適用,幫扶措施沒有很好的針對特定平困戶,缺少個性化、差異化的實施。扶貧開發工作,目前還缺少能對貧困戶實施精準幫扶的方法和措施。
政府在實施脫貧工作的資金運用上缺少有效的管理,出現幫扶資金不能滿足脫貧工作需求的問題,而有些項目又過度投入,脫貧資金是為了解決貧困民眾的生活問題,在這樣資金利用率不高的的情況下,嚴重影響脫貧工作的進展。這些突顯的問題,表明了地方在脫貧開發工作上缺乏正確認識,具體來說,精準扶貧體系未能有效建立起來,脫貧工作在推進過程中不能逐步落實政策和措施,致使扶貧工作陷入困境。
(二)信息資料不完善
銀行金融機構對貧困對象的信息掌握不足,這是由于銀行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貧困戶缺少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銀行只能從政府下發的文件中,尋找貧困對象的信息,與貧困對象缺少實際交流,基本信息了解程度不高。由于對貧困對象缺乏了解,從而無法確定其貧困原因,也就無法做出合理的政策進行幫扶。
(三)金融服務水平低
盡管銀行機構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強,特別是信貸業務增長明顯,但這是建立在農村人口基數低的基礎上。總體來說,銀行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扶持力度依然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對象的信貸支持。
(四)金融精準扶貧機制不完善
由于農村貧困人口征信制度不完善,加上貧困戶本身經濟條件差,許多金融信貸業務對這些貧困對象來說門檻過高。同時,貧困地區產權、經營權缺乏有效認證,符合權利確權的又很難成功抵押擔保。銀行對信貸風險不能有效掌控,自然不愿意加大信貸投放業務。
三、做好金融,準扶貧的建議
(一)建立扶貧工作基礎
首先,對扶貧信息管理體系進行完善,明確金融扶貧的具體對象和具體領域,加強與政府農業局和扶貧辦的溝通,實時掌握貧困對象的信息。可以通過繪制精準扶貧圖譜的形式,將各類銀行金融機構和扶貧對象的分布區域、密度進行系統描繪,使服務的密集區、薄弱區、空白區與貧困等級一一對應,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和難點[2]。其次,建立貧困地區征信體系。通過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活動,把征信的重要性傳遞給個人,認真講解守信的益處和失信的危害。讓貧困居民認識到提升信用的重要性,積極地參與征信體系建設。
(二)建立信貸機制
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信貸準入標準,增加準入審批的靈活性。金融扶貧工作要做到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為貧困地區信貸業務提供簡化、便捷的綠色通道。同時,豐富信貸產品。銀行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地區特點,制定適用性更強的信貸產品,例如,對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農田水利等建設,優先運作政府購買服務、PPP、銀行貸款等重點貸款項目,適度調整貧困地區的貸款額度、期限、利率、還款方式等,目的是擴大自助可循環貸款使用范圍,提高資金利用率[3]。
(三)推進精準扶貧
通過“第一書記”派駐和“百企包百村”等活動,對貧困村進行定點幫扶。派駐的領導干部要深入考察貧困村的情況,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脫貧方案,指導脫貧工作的開展和具體落實。派駐干部切實做好銀行金融機構與貧困地區的溝通橋梁,為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提供符合實際需求的金融幫扶措施,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的核心意涵。
四、結論
金融精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就是為貧困地區注入經濟發展的活力,符合我國脫貧攻堅戰的現實需求。為了加強和完善精準扶貧體系,銀行金融機構應發揮其自身優勢,推進金融精準扶貧舉措盡快落實和完善,盡早實現貧困地區群眾邁入小康生活的愿景。
【參考文獻】
[1]張樹義. 泰安市泰山區政協精準扶貧提高幫扶村“造血”能力[N]. 聯合日報,2016-08-30(002).
[2]徐云松.金融精準扶貧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6(03):1-9+29.
[3]蘇暢,蘇細福.金融精準扶貧難點及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