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芬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大,這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受到巨大威脅。本文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路徑風險進行總結,并從科學技術研發強化、提升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加強傳統文化的辨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管理四方面,論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路徑風險的優化對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路徑;傳統文化
前言:我國具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過程中,摻雜著民族的智慧與文明結晶,是將人民與國家聯系在一起的重要基礎所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上,對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經濟全球化發展,促使我國文化生態出現了大幅度改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成了新的沖擊,同時還伴隨著一定的亂用情況,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路徑風險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實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護效率,對保護模式進行了創新,并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但由于該類保護措施屬于新興手段,在應用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很多風險問題。
(一)數字化技術風險
在數字化保護過程中,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錄入和采集。在當前科學技術的使用上,還無法確保整個采集和錄入過程不會受風險因素的影響,甚至還會出現信息采集不正確等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在采集技術的選擇上,我國相關部門并沒有對其進行統一,各個數據庫之間還存在不兼容等情況,難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全面共享。在信息得到有效存儲之后,相關部門并沒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訪問的有效連接,最終導致信息出現錯誤情況。在數字化技術制作過程中,主要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及軟件為依托。由于IT行業的迅速發展,計算機軟件的更新換代速度較快,這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得到穩定的保護周期。另外,由于軟件的更新,人們還需要增加一定的費用投入,保護成本較高。
(二)知識產權風險
由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數字化技術,從而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知識產權結構帶來了巨大沖擊。在具體的數字化采集和存儲過程中,原有的知識產權信息也會出現大范圍流失。另外,在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者對數字化保護技術進行利用時,與傳統保護方式相互矛盾,還有的地方政府以保護為名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到各項經濟發展過程之中,實現深入開發和利用。在這種功利性目的影響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的矛盾問題愈加嚴重,甚至還會對自身價值產生嚴重影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路徑風險的優化對策
(一)科學技術研發強化
在數字化技術使用過程中,研究人員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化遺產信息庫的全面建設。首先,在相關科學手段的建立下,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信息進行有效確定,如圖形符號、時代特征等,這些因素均屬于民族文化基因范疇,為后續文化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在圖形特征和語義特征的利用上,可以對新形式的圖形圖像檢索方式進行建立,提升查詢工作的準確性,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庫得到充分應用。其次,對合理的數據庫進行選擇,在信息存儲時,人們需要提升對數據庫的開發力度,在實現數字化信息領域共享的同時,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定位。最后,對信息采集標準進行建立,在信息錄入過程中,應該對其準確性和完整性提供保障。例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對國內外最先進的錄入標準進行借鑒,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采集體系與我國發展特征相符[1]。
(二)提升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
根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規定內容,當相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信息錄入和采集時,需要對具體的信息內容進行全面保護,避免出現信息泄露事件。與此同時,還要站在法律角度,對相關保護內容和方式進行有效宣傳,提升工作人員和民眾的法律意識。在數字化技術實施上,還要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保護單位進行法律知識教育,確保整體保護意識得到全面提升。由于保護力度的全面提升,相關信息泄露和擴散事故得到避免,降低了知識產權侵犯事件的發生概率。
(三)加強傳統文化的辨別
在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信息辨別能力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以原生態保護為主,還要對“以我為主”的保護理念進行踐行,并對保護方式進行創新,將原本的保護目的作為永恒不斷的主題,決不能由于新時代特征的變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破壞和肢解。總的來說,任何形式的信息篡改,均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踏。因此,人們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鑒別,避免數字化路徑風險的出現。
(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管理
整體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一種古老的存在形式,賦予了文化新的生命力。在歷史發展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千年流傳,但在看似不變的狀態下,在新時代中卻煥發出新的活力,受到了人民的愛戴和追捧。因此,在原有保護措施基礎上,人們需要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管理力度,避免被動保護現象的出現。受數據化保護措施的影響,人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變過程中出現的數據轉變成數據庫之中的重點內容,可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和動態監控,并根據人民群眾的具體消費行為和消費變化對相關項目進行設計,還可以將網絡輿論數據變化規律總結,掌握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過程,這樣一來,相關部門便可以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民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2]。
總結:綜上所述,數字化路徑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不可逆特點,從而幫助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保護。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糾紛事件普遍存在,對相關保護工作造成了一定沖擊。但由于科學技術的日漸完善,再加上保護意識的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將會得到推動,促使保護措施得到全面創新。
參考文獻:
[1]羅婉紅.尋根傳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舞蹈學術史的回顧與評述[J/OL].民族藝術研究,2018(02):173-182
[2]管恒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歌”保護與傳承的措施探究[J].藝術評鑒,2018(02):168-16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