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芝觀

【摘 要】本文以2018年3月-2018年6月期間某校50名中學運動員運動損傷為調研對象,利用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研究了中學體育運動訓練中運動損傷機理,并提出了特殊損傷部位的防治方法,為中學體育運動訓練中運動損傷機理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體育;運動訓練;運動損傷;機理
中學體育運動訓練可以提高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增強心理素質[1-2],達到中學體育的培養目標[3-4],完成中學體育的培養任務。中學體育運動訓練內容豐富,項目眾多,然而,如果體育運動訓練方法不得當,不但沒有強化健身效果,反而帶來相應的運動危險因素[5],尤為明顯的就是運動損傷。因此,為減少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的發生率,正確的體育運動訓練方法勢在必行。同時,研究運動損傷機理反過來可以為相應的運動方法帶來研究價值,具有反作用,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成為有機的整體。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對2018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名中學運動員損傷進行調查,隨機將這50名中學運動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中學運動員的一般資料及受傷程度沒有顯著差異,具有一定的參照性。
2.治療方法
對照組中學運動員主要利用常規治療方法與訓練方式,觀察組體操運動員則采取物理治療與功能訓練,并且對這一治療方法和功能訓練總結整理。對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并參照物理治療與康復訓練的具體標準,不斷進行完善,進一步有效降低損傷發生率,積極促進康復訓練的效果。由于體育運動員長時間保持單一的訓練模式,容易發生神經肌肉紊亂問題,形成了錯誤的動作模式,肌肉不能均勻分布在關節附近導致用力失衡,直接影響了關節的穩定性,同時長期開展訓練也會加大磨損關節和損傷肌肉的風險。迫切需要采取一套合理的運動方式組織訓練,保證神經對肌肉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長期不運動的肌肉,提高了關節周圍肌肉的穩定性,進一步建立了正確、科學的體操運動模式。
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體育運動訓練方式,避免非對稱性訓練導致的關節周圍肌肉長度不對稱或關節錯位。運動損傷還會引發腫脹磨損問題,造成了運動員運動功能障礙,直接影響了中學體育運動訓練的有效進行。體育運動損傷不僅會損傷肌肉韌帶,還會造成筋膜系統失衡。可以采用按摩棒、泡沫滾筒等開展物理治療,從而對損傷部位的軟組織和筋膜系統合理調節。同時還要配合口服消炎藥開展治療,嚴格監控感染狀況,有利于減輕中學體育運動員的疼痛感。很多中學運動員出現的骶骨關節運動功能障礙,需要有效激活臀大肌和股后肌群,從而對骶骨關節周圍的肌肉進行放松,強化骶骨關節的運動強度[6-8]。通過與靜態拉伸動作與慢速拉伸動作的充分結合,動作練習準備中的牽拉動態訓練緩慢增強了中學體育運動員關節活動程度[9-10],減輕了運動中強烈的疼痛感。
在關節穩定性和靈活性訓練階段,需要適當增加體育運動的時間和運動量。針對長期范圍內不使用的肌肉可以設置一套時間相對較長、強度較大的動作。體操運動員可以充分考慮動作模式參與訓練,促使肌肉保持長期的穩定性,同時還可以積極開展牽拉肌肉的有關訓練,最大程度在準確的部位開展相應的訓練,避免損傷反復出現。在這一階段應當主動練習脊柱肌肉的穩定性,根據一定的計劃逐步開展四肢同步參與身體各類姿態的快速牽拉肌肉反射的跳躍與落地訓練,逐步增加訓練難度,建立相對科學的神經-肌肉系統,有效減輕受傷部位的疼痛感。
給予科學、有效的針對性康復訓練。具體方法為: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每位運動員接收各項基礎檢查,詢問年齡、病史等情況。應規定運動員每個康復階段運動方式、運動時間、運動量,運動強度根據他們耐受程度逐漸加強,使運動員身體盡快適應各階段運動方式,督促他們執行,并記錄每天康復訓練執行情況,對康復效果進行評估。另外,避免負重活動,可指導運動員進行仰臥抬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能夠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緩解患處腫脹癥狀,增加下肢肌肉力量,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減少關節軟組織粘連,訓練強度以運動員耐受度為準,運動員不會感覺疼痛、疲勞。
當體育運動員恢復關節活動的相應功能以后,對關節穩定性有效增強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動作系統,緩慢增加訓練動作模式的阻力,努力開發體育運動員的潛力,達到提高戰術水平的目的。可以通過微訓練、彈性阻力帶等方式對全身關節開展合理訓練,有利于運動員增強肌肉的忍耐力,加強了運動員全身訓練的穩定性以及關節靈活程度,對運動員損傷有效預防。在獲得上述階段的訓練成果以后,運動員已經初步建立了準確模式,全身肌肉開展更加密切的合作,對各種練習操作提供了支撐。體操運動員采取文中提及的動作訓練,損傷可以獲得有效的治療,進一步開展全面的專項訓練,重新參加體操比賽,經過一定時期的調節,運動員明顯提高了運動潛力與戰術水平。
3.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軟件統計分析數據,進一步表示數據的變化情況,兩組數據差異利用P<0.05表示體現出統計學意義。
二、體操運動的損傷機制和因素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運動損傷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引起社會高度重視[11]。運動員受傷主要與以下幾方面因素相關。其一,由于教練、運動員對運動損傷相關知識的缺乏,不重視身體部位的保護,過分追求提高成績,對身體輕微受傷不重視,最終導致深度損傷,甚至影響運動員職業生涯。其二,運動員損傷的直接原因為教練、運動員運動訓練水平不夠,在訓練過程中訓練強度大、運動員技術動作不對稱會增加運動損傷的發生率[12]。其三,在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也會引起運動損傷,突然性的急跑、跳躍等大幅度動作均會導致運動損傷,在運動訓練或比賽之前應進行熱身活動,使身體逐漸適應運動狀態,拉伸韌帶,放松肌肉,能有效預防膝關節損傷[13]。其四,場地原因是運動損傷的常見因素,大多數運動員訓練場地為水泥地,易導致身體關節出現慢性、急性損傷。其五,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大量急停、急起、跳躍、扭轉等動作,運動員均需要在低重心下完成,低重心時,人體全身重量集中在膝關節上,導致局部過分負重,加之運動過程中易發生沖撞、扭轉、摔倒等意外事件,增加運動損傷率。
(1)中學體育運動危險因素包括了訓練持續時間以及重復使用負荷的訓練頻率,負荷反復撞擊產生的急慢性損傷。相應包含了地面開展的練習、平衡木、各類杠上運動、吊環或者是落地動作等。持續時間和訓練頻率直接聯系著損傷出現的幾率和勞損類型。在比賽過程中技術水平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當不間斷增加比賽難度,以及逐步提升運動水平時,損傷出現的概率也會不斷增加。隨著體育運動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訓練時間的相應延長,損傷的機會也會迅速增加,其中超過90%的損傷出現訓練中。
(2)地面練習中的轉身動作是損傷發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膝關節和踝關節中頻繁出現。另外在平衡木和單雙杠落地動作中也容易發生損傷。而跳馬項目受傷情況極少出現在報道中,主要是由于這一項目持續時間并不長。在女子地面項目中,具有最高損傷率的項目分別是平衡木與高低杠。
(3)迅速生長是另一個危險因素,該時期肌肉性能變化極大,并且不具備充足的條件有效補償力量類型訓練。中學體育運動員一般達到較高水平都在青春期,尤其是女子運動員,當她們獲得較高比賽水平時會遭遇迅速生長期的極大影響。
(4)在之前的訓練過程中,增加了動作難度,會帶來巨大的危險和更加頻繁的損傷。訓練技術也與發生損傷概率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長時間開展訓練而極少進行休息,如此容易導致運動員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不專心。
(5)重復訓練在中學體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容易分散注意力而頻繁發生損傷。當運動員延期利用設備器材上開展訓練或者是比賽,相應的增加受傷危險幾率。注意力相對分散是出現損傷的主要原因,所以改組訓練計劃是對損傷進行預防的重點。引發損傷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徹底康復之前又出現了新的損傷。運動中擁有極高的重復損傷概率,尤其是女運動員與被教練員強迫進行訓練者。由于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教練員的要求,這樣無形之中增加了恢復訓練的壓力。
三、特殊損傷部位的防治方法
(1)脊柱損傷大部分是挫傷或者是肌肉附近的拉傷,這類型損傷的嚴重程度對運動員開展運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一般可以迅速恢復且不會留下后遺癥。極少會發生骨折。大部分頸部損傷并非骨折,而屬于軟組織損傷。治療這類損傷的方式為利用頸托、限制活動、冷療之后的熱療以及脊柱兩側肌肉組織力量。治療骨折損傷可以結合產生骨折的位置和骨折類型采取對應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當做好充足的預防措施。
(2)腕關節的損傷大部分是以勞損傷,包括了橈骨遠端和尺骨應激反應、舟狀骨和撞擊尺骨綜合癥以及腕骨軟骨軟化癥。此外還出現了軟組織慢性炎癥等一系列問題,極有可能發生腱鞘囊腫、三角骨纖維軟骨盤撕裂。針對以上慢性問題,解決的重點就是對運動終止刺激。另外,完成運動之后還需要局部放松按摩以及冷療。支持帶保護的利用有利于對這部分損傷背屈時異常表現進行緩解和限制,借助于保護支持帶的運用,可以開始適度的運動但是需要避免劇烈的運動,有利于緩解癥狀。
(3)膝關節是損傷經常發生的位置之一[14],具體的功能性損傷包括扭傷、脫位、軟骨骨折、肌肉韌帶撕裂等[15-17]。通過RICE可以較好處理早期急性損傷,在恢復的過程中利用支持帶保護、設計康復訓練計劃、口服消炎藥物以及牽拉肌肉治療,可以盡快恢復。疲勞損傷可以利用抗炎藥物的服用、局部冷療以及抗阻練習和合理的牽拉等方法,盡快獲得恢復。
(4)在中學體育運動中踝關節損傷與其他部位相比,其發生率低[18]。能夠盡快的恢復運動,特別是在校醫的監督之下實行是擁有較大益處的。包扎與支撐有利于積極改善本體感覺,同時可以盡快恢復運動整體范圍,平衡力量。在預防方面,可以積極練習踝關節力量,增強關節的穩定性,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做好落地保護。
現代運動醫學將運動損傷具體劃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19-20],一般急性運動損傷還可以稱之為機械性損傷[21],慢性運動損傷通常屬于非機械損傷[22]。慢性運動損傷通常認為是非機械損傷。普遍情況下競技項目容易出現急性損傷,比如過于激烈的碰撞,急性損傷是不能獲得有效控制的,體現出極大的隨機性,可是其發病率極低。慢性損傷是指運動員長時間以來開展訓練專項,由于肌肉力量不平衡,最終導致運動功能性障礙,進而產生了一定的疼痛感。
我國中學體育運動員形成了極高的運動損傷發病率,其主要原因在于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協調性與科學性欠佳,他們對運動損傷缺少科學的預防以及對應的康復練習。而在發達國家的體育職業俱樂部中,不但設置了專項訓練,還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和教練,整體提升體育運動員的關節肌肉力量,防止單一訓練引起不平衡的肌肉力量與長度不平衡。采取物理治療與功能性訓練解決了中學體育運動員由于治療而導致的訓練空白。在開展治療的過程中最大程度提升了中學體育運動員的潛力與實力。
四、研究結果
經過全面治療,兩組中學體育運動員已經基本治愈,觀察組中學體育運動員在開發專項運動潛力以及提升實力方面明顯比治療之前以及對照組中學體育運動員高,差異顯著。通過卡方檢驗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整體治愈效率,兩組療效的差異體現出統計學意義。
以上的數據可以借助數據挖掘方法進行處理分析。所謂的數據挖掘,就是達到完成對數據處理的新要求,并且滿足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需求而崛起的一種信息分析技術。這種新型的信息分析技術是在一大群的數據中找尋出其中一個數據的隱藏價值。數據挖掘是以高性能關系數據庫作為索引,且具有廣泛的數據庫集成作為基礎,其中會利用到的科學有好幾類。數據挖掘把簡單的數據查詢轉換為挖掘出數據中的潛藏信息,以便于決策者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決策。數據挖掘所利用到的是數據挖掘技術,不僅是從數據庫中,同時還從數據倉庫或者其它大規模數據中找尋有價值的信息。
五、結論
綜合來講,對于中學體育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康復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可以獲得顯著的效果,可以積極開設有關物理治療的課程,盡快貫徹落實復合型訓練,提升中學體育運動員的整體實力,促進中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不僅可以預防運動損傷,還可以有效的開發運動員的潛力,提高戰術實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曉晨.中學田徑訓練運動損傷產生原因及預防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2013 , 22 (2) :89-91.
[2] 陸泓.淺談中學生體育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及預防[J].中國市場, 2013 (13) :102-103.
[3] 許海洋.淺談體育訓練的運動損傷與簡單防治方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1 (9) :62-63.
[4] 魏院珍.田徑業余訓練中運動損傷的探索與研究--以十堰市中學生為例[J].體育時空, 2016 (15).
[5] 李立.對課余訓練中運動損傷的研究——以運城市幾所重點中學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 2014 , 4 (1) :13-13.
[6] 郝興莉.關于中學生業余訓練中運動損傷情況的分析及預防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5 (27).
[7] 李海平.中學體育訓練中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5 (9)
[8] 劉新麗.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高中階段運動損傷調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6 (3) :36-38.
[9] 姜艷艷.關于跨欄運動損傷的調查與研究——某高中體育訓練隊[J].學周刊, 2011 (33) :188-189.
[10] 廖武裝.中學生常見的運動損傷及其處理和預防[J].教師, 2009 (11) :115-116.
[11] 王平.中學生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及有效預防[J].科技展望, 2017 , 27 (32).
[12] 魏志明.中學體育教學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J].東方企業文化, 2012 (18) :271-272.
[13] 陳玉生.中學生業余訓練運動損傷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 2014 (1) :211-211.
[14] 李哲.淺談體育謀中學生的運動損傷[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 2012 (6) :12-12.
[15] 趙秀平.中學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J].青少年體育, 2010 (1) :53-53.
[16] 宋海霞.淺析中小學體育運動損傷的預防與恢復[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2017 (13) :84-85.
[17] 王立新.學校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恢復及避免方法[J].大觀, 2017 (12).
[18] 馬西偉.淺談中學校園常見運動損傷防治與康復[J].新課程(中學), 2016 (8).
[19] 李飛.預防和提升中學生田徑訓練運動損傷的策略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 2016 (24) :160-161.
[20] 竇軼軍.中學田徑訓練運動損傷產生原因及預防研究[J].商情, 2014 (36) :353-353.
[21] 張麗.高中運動訓練中學生運動損傷問題的探索與分析[J].體育時空, 2014 (13).
[22] 萬子麟. 中學生田徑訓練中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3 (8)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