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翊 潘安琪 肖敬
摘 要 在當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高等教育是影響國家在競爭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各國紛紛實施符合國情的高等教育改革。本文提出在高等教育供給側層面進行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闡述了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課堂教學改革的設計思想,并論述了學院在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 供給側 課堂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09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Tak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Yi, PAN Anqi, XIAO Jing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70)
Abstract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ly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ountry's continuing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on. All countries have implemente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n the side of the supply side of higher education, expounds the design ideas of the reform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 of Tianji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and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concept.
Keywords supply-sid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高校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圍繞塑造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教師的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目標能否在教育實踐中真正落地。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否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能否成為學習活動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很大關系。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在《重建本科教學——美國研究型大學藍圖》中指出,“大學的使命應該是大學里的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探索者和學習者。大學的教學任務就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這一共同的使命——探索、研究和發現中來。學生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1]因而大學課堂教學不但承載著學生學習知識的任務,而且還應不斷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這種通過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升,推動課堂教學的變革,某種意義上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
1 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內容
李克強總理2016年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北京大學林建華校長接受采訪時指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校的作用在于培養出優秀的人才。[3]在市場中,高等教育是一種產品或服務,高校是提供高等教育服務的生產者,高校學生是高等教育的需求者和消費者。在市場競爭中高校要通過提高教學質量等方法與其他高校相互競爭,避免淘汰,高校根據實際開展供給側的教學改革是學生和人才市場對于高等教育的要求。
20世紀60年代,國外一批學者開始研究高等教育市場供給。我國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主要研究宏觀高等教育市場和微觀高等教育市場供求,對于供給側的研究還有待完善。那欣研究認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市場供求結構不平衡,高校提供的教育產品影響著教育市場的供求平衡(高校供給和學生個人需求)關系和人才市場的供求平衡(畢業生供給和企業需求)關系。[4]林建華認為大學的供給側改革就是怎樣把原先的束縛和問題理順。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共有經濟和管理兩個學科,下設10個本科專業,大部分專業都屬于應用學科,圍繞學院實際,對接市場需求,學院著力培養應用人才,使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成功就業,成為優秀的雇員。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教學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圍繞提升課程個性化、增強興趣驅動等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供給側改革,以市場為導向,改變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使教學的成果不但能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更可以適應學生的自身特點。
2 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學內容、方法、觀念是高等教育服務中的關鍵要素,在教學中把握好這三個點,可以有效滿足學生需求。教學內容是基礎工作,教學方法是實踐準則,教學觀念是指導思想,三者循序漸進,缺一不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確定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地位是提升人才質量的關鍵。課堂教學的供給側改革是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就會產生不同的人才培養效果。
2.1 與市場接軌,豐富教學內容
高校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供給方,高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對高等教育服務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王巖(2001)認為,教師技能培訓可以引導中青年教師產生職業歸屬感,深化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5]根據心理契約論,高校對教師進行職業培訓等可以滿足教師的心理期望,以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教學環節中有這么一種說法,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培養應用人才更需要教師與市場接軌,豐富教學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國際商學院自2011年啟動開展第一階段的青年教師企業掛職實習計劃,并在2014年推出該計劃的升級版本,在全院范圍內全面實施教師專業培訓計劃。圍繞企業掛職實習和專業培訓,學院制定專門的鼓勵引導政策,適時調整教學安排,協助解決教師的實際各種困難,截至目前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全部圓滿完成了企業掛職實習,實習期3~6個月。
學院教師實習單位包括大型國有企業、中外資公司、國內外著名會計師事務所、金融證券機構、國際級酒店等各類企事業單位,實習領域涵蓋了國際貿易、金融、經濟、商務等多個領域。教師在企業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接觸到行業內的真實狀態和最新動態,最重要的是結束掛職實習的教師,將在企業所學、所感、所悟編入教案,課堂上不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故事性的一個個真實案例,企業實戰體驗不僅提升了老師專業知識實際運用能力,更課堂教學間接影響著課堂上的學生,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青年教師通過參與在線課程學習、學術交流訪問、考取相應職業從業資格等專業培訓,62%以上的教師已拿到相應的專業從業資格證書或者已結束培訓。他們的專業知識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他們對于知識的應用能力得到提升,他們的視野不斷放大放遠,在和學生的互動過程中以更加令學生信服的方式,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動力和興趣。例如,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青年教師王茂林通過努力獲得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合頒發的“高級物流師”證書。在他的影響下該專業學生積極參與“物流師”培訓,取得證書后部分學生被德國辛克物流等單位錄用,直接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通過教學內容的供給側改革,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梳理專業知識結構,貼近實戰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選擇符合社會多樣化需求的成長方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等教育市場中結構不平衡的問題。
2.2 用他山之石,完善教學方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掌握知識,更需要鍛煉資料檢索、數據分析、歸納提煉、解決問題、小組討論、團隊協作、善于利用時間、清晰觀點表達等多種能力。以營銷一個產品的模式來設計開展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是學院近幾年的一個新的嘗試。通過向兄弟院校取經、從國際合作中汲取有益的做法,自2013年起,學院全面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加強課堂提問、學生專題討論、課前預習課上的演講、階段性課程測試、課程論文等教學環節比重,課堂教學由單向灌輸轉變為互動式、研究型教學。學院通過教學督導、三級聽課制度逐步將教學方法改革制度化,通過實驗室教學大賽、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學術沙龍等形式促進教師提升教學技能,通過學生網絡評教、同行評價等教學評價機制,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變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這個過程中傾注了教師大量的精力。在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互動中針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指導;根據學生的課堂演講進行點評并深度講解涉及的知識點;逐份批改每位學生課程論文并將修改意見反饋學生訓練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學術論文寫作規范;通過階段性測試了解學生學習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學院建設與發展國際合作交流項目,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的17所大學的商學院建立了正式的合作交流項目,無論是網上學習、課堂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還是實踐學習,我院學生不但很快融入教學當中,還得到外籍教師和學生普遍好評。
通過教學方法的供給側改革,教師掌握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2.3 樹“雙創”旗幟,改變教學觀念
高等教育改革處在供給側改革的高端,教師教學觀念影響著學生的創新動力。學院在深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改變教師傳統教學觀念,不僅以傳遞知識為教學目的,而是要在教學改革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立足經濟新常態,圍繞提升學生“雙創”能力,學院教師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綜合實訓中心,以中心為平臺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開展活動。
該中心整合了學院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從立項、指導到參賽實施一條龍的專業指導。在他們的指導下,學院學生榮獲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用友新道杯”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天津賽區總決賽三等獎、創行世界杯華北區域賽一等獎、“挑戰杯”天津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2項等榮譽。
通過整合校內外教師資源,評聘企業家導師指導學生,以專業競賽促創新研究,以專業實習促實踐實操,為學生成長搭建舞臺。該中心先后組織召開了企業家圓桌論壇、達沃斯進校園等卓有成效的活動。設立2個創新創業基金,推動建設了17家企業實習實踐基地,其中依托大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平臺進行的跨境電商專業實習活動中,部分同學月銷量達到3萬美金。該中心主任李名梁副教授在2015年8月至12月期間,圍繞創新創業與眾創空間發表了多篇調研報告和文章,新華社、《光明日報》、《北京商報》、《渤海早報》、《北方網》等媒體進行了報道。
通過教學觀念的供給側改革,教師將“雙創”(下轉第66頁)(上接第18頁)植入課堂教學,將第一和第二課堂資源整合,豐富了教育手段,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3 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建議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中國發展的最根本動力來自我們有9億的勞動力和1億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這是我們國家發展的真正的人力資源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教學改革是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所在,提升教學質量必然要求打破傳統觀念,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觀念轉變為抓手,全面深化教學改革,不斷適應學生的自身特點,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
第一,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完善教學管理的配套制度,加大教學督導力度,不斷調整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拓展教師教學技能,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第二,以學生為中心,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減少實踐性較弱、內容陳舊的課程安排。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得到知識的供給,并掌握通過課堂展示等形式將知識輸出,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針對專業特點和學生個人職業規劃,教師全程參與設計個性化的教學培養方案。學生不僅僅選擇課程的內容,更是選擇一種價值認同,學生通過選擇教師的情感、格局、胸懷、視野,看待事物的角度,處理復雜問題的方式等這些非知識層面的因素,達到自己獲取知識和成長發展的需要。
第四,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總結與天津市大學軟件學院、萬豪酒店集團訂單式培養經驗,把起步于課堂、成就于實踐的好做法進一步推廣。在課堂教學中凸顯應用人才培養要求,以“雙創”為契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第五,培養“應用型”人才,從課程類型、課程內容、畢業論文(設計)著手,多方位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使學生畢業后更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同時,進一步優化國際交流項目,突出外語大學的專業特色,鼓勵學生參與多層次的國際文化交流,滿足學生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時代和科技的發展對教師的素養與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教學供給側改革意味著教師的及時應“變”,從知識至上到應用能力為導向,從關注“教什么”到關注“學生學會什么”,從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到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通過實踐和探索,從轉變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入手,促進了教師個人教學水平的提高,實現了教學質量的顯著改善。學生在改革中受益,不同類型的、最適合他們發展需要的教學體驗,激發了學生的潛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 The Boyer Undergraduate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1998.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p9.
[2]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的.
[3] 錢江晚報,2016年3月8日.
[4] 那欣.我國高等教育供求現狀及其經濟學分析[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14-16.
[5] 王巖.學生能力培養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1.20(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