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根
【摘要】數學課堂要人在課中央,不僅要看到教師的引導,還要在課堂中看到學生的參與過程;不僅看到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訓練和培養。在課堂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培養數感;讓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培養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在思考中辨析。
【關鍵詞】人在課中央;體驗;交流;辨析
今年四月份,我代表學校去昆山市培本實驗小學參加“第17屆江浙滬冀聯誼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增強課堂教學實效主題觀摩研討活動”,執教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6頁《認識幾分之一》。這個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基礎上來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教學。在認真地研讀教材后,我精心備好課進行試教,特地還邀請區教研室教研員前來指導。在試教中,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流暢,時間也把握得很好。課后,教研員在和我進行交流中,給我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數學課堂要人在課中央,不僅要看到教師的引導,還要在課堂中看到學生的參與過程;不僅要看到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訓練和培養。之后,我進行調整修改,再次試教,在觀摩活動中取得非常好的評價。整個研磨教學的細節過程,讓我對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領悟,現選取部分教學研磨片段,與同行共同探討交流。
一、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培養數感
教學片段一:
(第一次試教)
1.出示課件:今天老師又帶來一盤6個桃, 現在把這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幾個桃?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 )呢?
2.教師引導(課件展示):因為是一盤桃,所以先圈起來,看成一個整體, 是平分線,把6個桃平均分成2份。
師:現在我們去思考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 )呢?
教師提示:(出示課件)可以這樣想:把6個桃看作( ),平均分成( )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 )份,每份是這盤桃的( )。
①學生自己說說;②指名說說 (2—3人)。
(修改后)
1.出示課件:今天老師又帶來一盤6個桃, 現在把這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幾個桃?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 )呢?
2.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自己分一分,思考。(教師巡視)
3.展示學生的分法,同學評論。
4.教師課件展示:因為是一盤桃,所以先圈起來,看成一個整體, 是平分線,把6個桃平均分成2份。
師:現在我們去猜測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 )呢?
學生出現不同的答案(、),哪個答案更合適呢?
教師引導提示:(出示課件)可以這樣想: 把6個桃看作( ),平均分成( )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 )份,每份是這盤桃的( )。
①學生自己說說;②指名說說 (2—3人)。
師:大家來評判一下,這里、兩個答案,哪個更合適呢?
①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討論;②全班交流。
反思:第一次試教的設計更多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學
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完成對分數含義的理解,但是忽略了學
生的參與體驗。修改之后的教學設計更明顯地突出學生動手去分6個桃,在分的過程中學生感悟一個整體的內涵。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做到將6個桃平均分,有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圖形來代表桃子,在展示的過程中發現還有兩種不同的分法,學生真正地動了起來。在引導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時,學生猜測出兩個不同的答案(、),在這里不
回避,通過下面的引導設計:把6個桃看作( ),平分給2只小猴,就是平均分成( )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 )份,每份是這盤桃的( )。在學生清晰地明確了分數的含
義之后,讓學生互相交流辨析的不合理性。在這里,我設計
的同桌討論、全班交流中,有的學生利用分數的意義指出同桌的不合理,真實互動的場景讓執教的我和聽課的老師都為之
動容。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應該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前后兩次的設計教學的實踐效果比較,凸顯了學生學習中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在經歷分桃、猜測、辨析的過程真實感知分數的含義。也正是因為在第2次修改后,讓學生經歷了分
桃的過程,讓他們有了實際的體驗,才讓學生真實感知分數
的含義,才會讓他們在下面猜測、辨析的環節有感而發,激發學習的自主性,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二、讓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培養合作的意識
教學片段二:
(第一次試教)
1.下圖有12個桃子,你用我們前面的方法分一分,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分的情況。(教師課件出示)
3.學生思考:都是12個桃,為什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數卻不同呢?
(修改后)
1.下圖有12個桃子,你用我們前面的方法分一分,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學生獨立完成)
2.(1)四人小組交流討論;(2)四人小組上臺進行展示;(3)其他補充。
3.學生思考:都是12個桃,為什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數卻不同呢?
反思:第一次試教時的設計,注重的是學生個體對12個桃子的分法的掌握,由于書中對于12個桃的分法填空只提供了兩種方法的要求,但是實際方法卻有5種之多。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填好之后,就舉起手回答,存在不全面,不斷地有學生補充回答出5種不同的方法。雖然在學生回答時,我也借助課件逐一顯示分的過程,但是總覺得在教學的過程中,感覺是班上就那么幾個平時活躍的學生在和我熱情的互動,而大部分學生僅僅作為觀眾。試教結束,我的感覺和聽課的教研員不謀而合,他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很直白:讓全班動起來!我理解了教研員的建議,在這個教學環節做了較大的修改。修改之后的設計,學生在完成自己的2種方法之后,在4人小組討論中互相合作,讓彼此之間思考互通有無,在小組里將不同的方法整理出來,讓思考的過程完整有序,并以小組的形式在全班進行公開展示。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全班的學生在小組里真正動了起來,不再是學生自己在單獨思考。在實際觀摩教學的過程中,同一個小組學生之間對相關的分數含義的表達中互相講解,互相補充,真正地體現了學習中交流,體現了合作的精神。小組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精彩不斷,小組之間的方法的補充,是對每個小組的每個同學的總動員,充分地體現了對學生合作探究、互相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意識。
三、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在思考中辨析
三下的《認識幾分之一》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基礎上來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教學,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清晰地設計了多個教學對比板塊,在復習環節復習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為在本節課結束時讓學生對今天的新學內容“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進行對比。
在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層次清晰的對比板塊:1. 總數在不同的情況下,為什么每一份卻可以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
教學片段1:
2. 總數在相同的情況下,為什么每一份卻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
教學片段2:
教學片段3:
這3個層次對比板塊的設計鞏固強化了學生對于分數含義理解的訓練,通過他們的思考,回顧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習的每一個階段,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分數意義的內涵不斷豐富,讓學生通過對比進行思考辨析,真正地去領悟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分數的含義。最后,再把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和今天的新學內容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進行對比,讓學生完整地理解三年級數學中重要的知識點《分數的意義》,也體會到其中的不同之處,整個教學過程首尾呼應。
以前的數學課堂,我們重視了學生對數學相關知識、技能的目標達成,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活動的體驗和對思想方法的感悟。在新課改的學習中,在不斷外出聽課學習后,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數學課堂要師生同在課中央。教師的引導是根針,教學的環節中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數學思想、思維能力、合作學習等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將課堂精彩串聯成一幅幅素質教育的美好畫面。我們的小學數學教育要改變教學理念,從學生學習可持續發展的考量出發,不單單是讓學生今天學好了,還要讓他們今天學會合作、學會探索,在學習中提高學習的品質,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創新思維,為了他們明天更好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