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如果我不能形成自己的意識形態,怎么證明這個正在邁步前行的人是我,而并不是另一個人?通過意識形態圖示化探索尋找自己生命的“合法性”,旨在將意識形態轉化成圖示語言的方法論研究來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藝術創作本源。進而將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用來表達個人思維方式和理念。論文主要列舉蒲公英種子在生命傳播中借助外力來尋求生存而人類精子努力進入卵子向內的生命體的傳播,尋找這種截然相反的生長狀態聯系性進行研究。蒲公英種子的形態與人類精子與卵子的形態及其的相似,而生命的再生則是一個相內一個向外的力量涌現,這也是植物與生物及其神奇的聯系性的體現。通過這一研究打破現有的慣性思維習性形成自己特有的意識方式,進而轉換成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用來表達個人思維方式和理念。形成一套自己對事物認知的思維體系。
【關鍵詞】:生命傳播、循環、意識形態、圖示化語言。
1.蒲公英種子與人類精子、卵子受精生命體生長傳播的方式;
自然界有近百萬種的生物,為什么一定要選擇蒲公英來進行論述,是因為生命在起源階段時,蒲公英的種子與人類精子、卵子的形態及其相似,這兩者之間就有了充滿靈性的相通點,而且都是在生存斗爭中追尋著生命的繁衍與延續。從有生命開始,物種一直都在最大限度的擴展其分布范圍。在同種個體間和變種間生存斗爭最劇烈,只有最強壯、健康且幸運的生物才能生存并繁衍下去。稍微適于被風吹揚的種子,才能比那些較不適于廣泛散布的種子占有優勢。
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總苞鐘狀,瘦果暗褐色,長冠毛白色,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后借助外力隨風或是動物傳播到遠方孕育新生命。羽毛狀種子才能傳播的更為廣闊,并且安全的落在空地上,開辟更為優渥的生長空間與土地,這是蒲公英得以世代繁衍與其周圍茂密物種進行生存競爭的最大優勢。一顆蒲公英種子萌芽生長——母體的成長——開花——結果到脫落——果實成為種子——借助外力種子得以傳播——在地球上尋找新生存環境——發芽——生長——如此循環反復。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主導思想——“自然選擇”,物種在生存競爭中為了世代延續必須遠離本土生長空間,追尋遠在他方肥沃的土地而這種向外傳播生長,人類的延續卻是向內傳播。一朵蒲公英大約能生成20-100顆種子。這些帶有羽毛的種子借助外力奮力的向外生長。而與其種子形態相似的人類的精子相互競爭著為了尋求與優質卵子的結合向內生長,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生長力傳播都是為了物種生存這一共同目標。蒲公英的生命繁衍是種子向外追尋與新的肥沃的土地的結合,人類則是億萬精子向內游尋卵子最終只有一顆能與之合體形成新生命體。
人類遺傳的因子儲藏在精子頭頂的細胞核內,同時還貯存著提供精子運動能量以及來溶解其他組織的酶,為其前進追尋與卵子結合開創了道路。這種酶能夠穿透包圍在卵子外圍堅硬、反光而且透明的殼,能讓精子最終進入卵細胞并與之結合,形成一個受精卵,這就是人類新生命的開始。然而人在不斷成長過程中由一個受精卵——母體子宮——不斷追求更大的社會性住所——最終回歸自然土地(死亡)。因此不管是何種物種他們在生命起源初期存在怎樣的差異與細微聯系,最后都在生命的循環中不斷的輪回延續。自然界中所有動植物的繁盛與否,都會按照一定的循環規律發生變化,而且直接影響它們未來的生存發展趨勢,蒲公英與人類的繁衍都是在符合自然規律之下在尋求不斷優化的物種。
2.循環意識形態轉化成圖示語言的方法論研究;
在自然界中的生物起源具有相通性與細微的聯系。通過對蒲公英生命循環與人類生長循環的意識形態進行圖示化研究之后,發現萬事萬物都在向內向外的無窮循環體系之中。將這種思維方式運用與其他物種,探究這些微妙的聯系是對自我意識形態的重新組建 ,形成一種生命體循環聯系共生共存點成線,線到面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也是對自我日常事物認知的思想軌跡的系統記錄,對自己創作靈感的精確捕捉。同樣是自己發自本源的發聲練 習。 形成一些自己的聲音。運用圖示化的記錄媒介也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原生藝術的產生是在精神及心理疾病自我治療的一種媒介和途徑,是意識形態的探索再現的表現形式。對于思維過程軌跡的記錄,分析整合其中的聯系與分歧,從而完善意識形態的擴建,達到全面清晰認知自我的目的。
同樣的生命循環在其他物種中也得以體現,例如植物花朵的破土而出-開枝散葉-含苞欲放—蓓蕾初綻 -花團錦簇?;ㄑ柯拈L大后,抽出花骨朵,由花托包被,花骨朵在溫度和陽光充足的情況下,花托和萼片會慢慢的張開,花朵緩緩的開放,直到最后完全開放?;ǘ溟_放后,花柱(就是雌蕾)會接受花藥上的花粉,進行受精作用,受精完成后,花瓣會慢慢的凋謝,花托和萼片也隨之萎蔫,而花柱中的花粉管萌發,子房壁膨大,最后形成果實,生命生長如此循環反復。
自然界除了物種的生命循環還有給其提供生存必須養料的水,水是生態圈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循環系統。陽光散發的熱量將河流的水分子蒸發到空中——形成云朵——在天空中開始匯聚——不斷匯聚到最大——遇到冷空氣再次降落——如此無盡循環反復。將這一周期循環圖繪成曲線,會奇跡的發現人與類的DNA圖形很相似,而且有運動循環感。生命體在其運轉的過程中出現了十分契合的共同循環圖示體系。
3.生命周期循意識形態圖示化探索總結;
整個研究的過程是意識形態抽象化的圖示記錄,從蒲公英與人類生長方探索圖示化過程中形成一套循環體系,這種循環的意識形態在物種、水、天體中都以其各自不同的軌跡存在著,它們之間具有較為整體的循環系統,圖示化記錄之后其統一性更為清晰與明確。研究繪制的圖示既可以是視覺語言也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之源。作為藝術研究者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視點,研究的整個放松末梢神經來感悟生命循環的過程是對思維模式的一次創新性訓練。個人意識形態對對立與統一、矛盾與循環共生抽象化圖示探索,從意識形態轉化為圖示化語言,繼而圖示又促進意識認知的不斷提升,不斷探索與提升的過程也是自我認知前進的運動軌跡,它也在循環體系模式之中。
【參考文獻】:
【1】查理-達爾文(著) 《物種起源》 何滟譯 重慶出版社 2014年9月第3版 引用頁碼:61、 119、358;
【2】凱爾泰斯-伊姆萊(著) 《另一個人:變形者札禮》 余澤民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8月第一次印刷 引用頁碼:1、110;
作者簡介:姓名:馬蓉 專業:藝術設計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