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斌
【摘要】:隨著近年來畜牧業的良好發展以及牛肉在市場中受歡迎度上升,養牛也逐漸成為了眾多養殖戶與養殖場的首選。而養牛規模的不斷增大也導致牛病爆發問題日漸加劇,從目前對牛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現狀來看,存在著明顯的治療難問題?;诖?,文章將針對當前牛病治療難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常見牛病的診斷與治療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牛病;診斷;治療;原因
目前我國養牛業的整體生產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頑固疾病的出現且難以治療,也就造成養牛業經濟效益表現不佳,同時也對養殖人員與基層獸醫人員的工作造成了極大困擾。筆者將結合工作實踐,對目前牛病治療難的原因及常見牛病的診斷與治療策略展開分析。
1、 牛病治療難的原因分析
1.1混合感染對療效造成影響
目前牛病多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多種疾病所引發的混合感染,如細菌類疾病、病毒類疾病以寄生蟲類疾病之間的互相混合【1】。而一旦形成混合感染,則勢必會導致治療難度的上升,利用單一治療方法難以根治多種疾病引起的混合感染。具體原因就在于各類疾病細菌混合共存,對抗生素活性形成干擾,也就出現治療難的問題。
1.2獸藥質量堪憂
部分獸藥制藥廠與經銷商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鋌而走險進行假藥制造,或者是在獸藥中添加違禁藥物成分,比如抗病毒西藥等等;實際藥物與包裝標明成分差距甚大,難以體現所說明的療效,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藥物含量明顯不足,甚至部分藥物成分都無法查到。
1.3疾病表現較為復雜導致診斷困難
由于多病混合感染已成為當前牛病的主要發生形式,也就導致其癥狀表現較單純感染典型有一定差異,而基層獸醫人員常用的診斷方法主要基于流行病學、病理學,其中大部分不會病理剖檢,也就導致對當前表現較為復雜的疾病難以診斷,自然出現治療難的現象。
1.4免疫抑制病存在嚴重危害性
免疫抑制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機體免疫系統遭受損害,造成對抗原應答能力有所降低,進而呈現出對疾病敏感性增強的異常狀態。一般來講,導致該病的主要因素為傳染性因子與非傳染性因子兩類,其中傳染性因子包括牛圓環病毒、牛瘟病毒、偽狂犬病毒等,非傳染性因子包括營養缺乏、藥物因素以及應激因素等等【2】。由于免疫抑制因子對機體的免疫系統造成損壞,導致免疫應答全面紊亂,所以在進行牛病治療的過程中,除了要根除病癥之外,還需重視機體免疫力的提升。
1.5防治觀念不正確
在具體的牛病治療工作中,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而其中預防才是重點工作,治療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目的在于對預防效果不足進行補救。然而,許多工作人員在防治觀念方面存在不正確認識,對預防與治療兩者間的重要程度有所顛倒,導致對日常預防不重視,造成疾病多發,出現治療難的問題。
1.6藥物濫用
當牛病出現時,診斷是前提,藥物是關鍵,而治療則是目的。藥物作為疾病根除的法寶,同樣會因為用法不當而導致療效無法體現,甚至會加劇治療難度。其一,給藥途徑不合理。如出現高熱癥狀的牛病,在爆發之后會出現食欲不振的癥狀,而倘若以拌料方式進行給藥,則勢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而如果改用注射或飲水方式給藥,則會起到截然不同的療效;其二,療程不足。部分養殖人員出于成本考慮,在病牛療效初期便停止用藥,而此時疾病并未根除而導致反復發作,久而久之會產生耐藥性,造成治療難問題;其三,聯合用藥合理性不足。不同藥物之間會出現協同、拮抗等作用,合理地聯合用藥能夠強化療效,反之則會嚴重影響效果,造成治療難度加劇。
2、 牛病的診斷與治療
2.1常用診斷方法
2.1.1體溫。對于大部分動物而言,一旦感染便會在體溫方面有明顯反應,一般來講也即是體溫異常升高。所以,在牛養殖過程中,倘若發現此類問題,則需要重點關注,或是詢問獸醫工作站人員對其展開疾病診斷工作。
2.1.2食欲。牛食欲的正常與否同樣是判斷其疾病感染的關鍵指標,倘若出現食欲不振或食欲下降的情況,則需要密切注意,要在第一時間掌握疾病類型,進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2.1.3反芻。反芻作為牛類動物的特性,也可對其狀況的正常與否去判斷牛的身體健康情況。一般來講,處在健康狀態下的牛,每天反芻時間大概在8小時左右,而倘若察覺到低于這一時間,則需要重點診斷牛是否患有某種疾病。此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反芻狀態正常也可稱為判斷其健康恢復狀況的指標。
2.2常見疾病的防治
2.2.1牛肺疫。該牛病也即是傳染性胸膜炎,屬于接觸性傳染病的一種,主要誘因為牛胸膜肺炎狀支原體。倘若感染上牛肺疫,則會導致牛成為攜帶病菌的傳染體,帶來極大的傳染隱患,其能夠經由呼吸或是呼吸道分泌物將病菌散播開來,對牛飼料、飲用水等形成污染,造成牛群感染同類疾病,有著極為嚴重的患病隱患【3】。因此,對待該病需要及早發現與治療,否則會出現極高的致死率。診斷過程中,如果患病牛體溫異常升高至40℃以上,伴有呼吸急促、咳嗽等癥狀,肺部聽診會察覺肺泡音慢慢變弱且直到消失,隨著消化功能的退化而出現窒息死亡的癥狀,則基本可診斷為牛肺疫。該病潛伏期長則可達4個月,短則只有2-4周。具體治療方法需要堅持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的原則,以肌肉注射方式選用咳喘靈、瘟毒清與頭孢王等藥劑進行給藥,通常給藥時間為2-3天,每天1次,能夠收獲良好療效,而對于無法治愈的病牛要盡快實行無害化處理。此外,為有效預防牛肺疫的發生,則需要做好飼喂管理、消毒殺菌以及免疫接種等工作。
2.2.2病毒性腹瀉。該病傳染性非常強,也被稱作為黏膜病,其主要誘因為黏膜病毒,一般容易發生在6-8月齡的牛犢機體內,有著極快的傳播速度。診斷過程中,倘若發現病牛體溫升高,則表明出現腸道炎癥,具體治療工作中,可采取止瀉措施去避免感染繼續發作,因此可選用1000-2000ml糖鹽水、8-18ml海達注射液、2-4g維生素C與200-400ml濃度為5%的碳酸氫氫鈉,進行靜脈注射。連續進行3-4天注射,每天注射1次,療效明顯。
【參考文獻】:
[1]梁少宇.牛病的流行特點及綜合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02):76.
[2]蔣紅艷.發熱黃疸型牛病的鑒別診斷及治療[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09):172.
[3]金永成.對牛疾病難治療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5(23):154.